当代新论

求太极掤劲

  掤劲是母劲,这个比喻用得好。母与子是分不开的。它强调了掤劲在技击中的地位高于一切。事实证明,子劲都是从拥的母劲演变出

2008-05-30 01:21

学太极拳随笔——舍已从人

王宗岳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舍己从人之术,是太极拳技击最高艺

2008-05-30 01:20

攻守兼备左右相宜

攻守兼备左右相宜

------和式太极拳式详解之中(懒扎衣) 一、“懒扎衣”立意与特点 1.“懒扎衣”是一古老拳式名称,最初见于明戚继光(1528—1587年

2008-05-30 01:20

太极拳的巧妙摔法

太极拳的巧妙摔法

摔法,是中国武术传统技击法,其威力无穷,可以瞬间制服对方。太极拳的摔法有它独特风格。它是建立在懂劲基础之上的,妙在随机而

2008-05-30 01:20

太极推手四大劲

太极推手四大劲

古代称太极推手为“揭手”、“打手”、“揉手”等,是中国武术一种综合性的实战技击方法,是太极运动的对练和对抗形式,有很高的

2008-05-30 01:20

太极推手三步功夫

太极推手要经过扎己根、去己根、去彼根三步功夫。这三步功夫揭示了功夫长进的规律及修炼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现将其每步功夫介绍

2008-05-30 01:20

陈发科先生是怎样教拳及推手的

陈发科先生是怎样教拳及推手的

陈发科先生是陈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功力深厚,教学有方,培养出了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陈照奎、冯志强等一

2008-05-30 01:20

传统太极拳的文练和武练

传统太极拳的习练与其 他传统拳术一样,素有文练 和武练之分。文者,体也;武者,用也。体为用之本, 用为体之能。拳谱上说: “

2008-05-30 01:20

陈式太极拳腰劲训练

陈式太极拳的“腰劲”,是中气潜转带动腰脊旋转体现出来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又是太极拳术中上通下达主宰全身运动的关键。

2008-05-30 01:20

武式太极拳三题(1)

余功保先生编著的《随屈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以下简称《对话录》,对话者是当前各派的太极拳名家。由于名家话语的权

2008-05-30 01:20

“耍拳”纠偏

“耍拳”理论为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1810—1890)首创,和兆元说:“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氏太极拳独特之处”(见

2008-05-30 01:20

太极拳的“势与法”

势:通常称为势能,是能量潜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体内具有的能量流,在外释放出来,拳家称之为内劲。故势与法是能量的内外转化,

2008-05-30 01:20

“阶及神明”之捷径—和式太极“耍拳”

“阶及神明”之捷径—和式太极“耍拳”

攀登武术真谛这一高峰的征程中,修炼者都希望寻觅一条坦途、捷径。《太极拳论》讲:“由着熟渐悟懂劲,懂劲渐阶及神明”。“着熟

2008-05-30 01:20

正视膝痛

————太极拳习练方法纠误 2003年l 2月27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召开了“2003年太极拳国际论坛”会,研讨太极拳发展的问题。

2008-05-30 01:20

陈式太极拳之我见

陈式太极拳之我见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宗教文化的缩影,中国的宗教文化特色是三教合一。儒学、道学与佛学的文化特征分别是:儒尚中正,道尚自然、佛尚

2008-05-30 01:20

放松,练好太极拳的重要条件

不少太极拳爱好者,演练太极拳时往往不注重放松,只是活动一下身体,就开始演练,这样做效果当然不好。俗话说,全身放松,经络畅

2008-05-30 01:20

“手慢打手快,无力打有力”

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是不同的。有身强的,有体弱的,有的体重很大,有的人很轻,有的人“本力”很

2008-05-30 01:20

新解“敷盖对吞”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在《四字密诀》中对“敷盖对吞”这样描述: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盖盖者,以气

2008-05-30 01:20

谈谈“入门”

“入门”,应该是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逐渐接触而达到有一定了解,我们常说:“摸着点门了”就是这个意思。在武术界还有另一个意

2008-05-30 01:20

太极拳渊源简述

四、五派的异同(一)五派异同,先从拳套谈起。五派的套路与架式名目大体相同,在各个式子的动作和拳套的整个形式上就有不同。详

2008-05-30 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