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推手四大劲(正文)

太极推手四大劲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古代称太极推手为“揭手”、“打手”、“揉手”等,是中国武术一种综合性的实战技击方法,是太极运动的对练和对抗形式,有很高的...
  
    古代称太极推手为“揭手”、“打手”、“揉手”等,是中国武术一种综合性的实战技击方法,是太极运动的对练和对抗形式,有很高的锻练价值。它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古老的东方哲理,是以上肢躯干为进攻部位,运用掤、捋、挤、按等技法,以达到借力发劲,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一项传统性、健身性的体育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有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推手和现代竞技推手等,在技法上有四大要素:
    一、听  劲
    “听劲”是用皮肤触觉感知对方劲路变化的方法,是太极推手以柔克刚和“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是一种对付对手攻击的对策反应,是感觉和反应的结合。
    “听劲”的实质是对对方攻击的判断,对方欲发劲击我,我要防守反击,必须对其攻击部位作出准确的判断,判断他使用的是什么着法,发劲的方向和大小,发力时间,我身上的着力点和他后续的劲路。对此要形成一种反射或叫反应。
    “听劲”的技巧是随法,随法是在身体放松的条件下跟随对方的劲路,一起运动。“随”的功夫要做到速度上不快不慢,力量上不增不减,与对方紧密合拍。  
    二、引  劲
    引劲是引诱对方出力,使其深入的方法。
    引劲的技巧主要是沾粘两种劲法。1、沾:沾是向上拔高的意思。意即将对方劲路引长。在动作方法上,只要顺着对方来劲的走向略微加快一点速度,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也加快了进攻的速度,想要追赶你而被你调动,其状态犹如磁石吸铁一样。2、粘:如胶似漆的意思。意即对方后退时,我的手臂就像胶漆一样地粘住对方,使其摆脱不得,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困境。在动作方法上,只要顺着对方退劲的走向略微加快一点速度,同时使自己的劲力直指对方的中心,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加快了后退的速度,想要摆脱却又摆脱不得。
    三、化  劲
    化劲,即化解对方的劲力。在推手时,当对方的手接触我身发劲的一刹那,依靠我自身的极小活动把攻来的劲消耗掉,其原理是使对方发出之力作用在一个圆活松柔的物体上而耗失掉。
    化劲的技巧是走法。意即使对方的劲力从自己身体边走开。在动作方法上,通过全身的内收旋转,使对方的来力突然扑空,并从身边滑落,其状态犹如缩小并旋转的气球(如图1所示)。
    四、发劲
    发劲是劲力的释放方法。将通过练习而具备的劲力积蓄、传递条件综合起来,实现对外界的作用。
    其劲的技巧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见《太极拳论》)。它是肌纤维由收缩变为伸张,由紧到松,使力由脚“传递”到手的过程,那就是“由脚而腿而腰”和“形于手指”。完整一气概括了体内的汇聚和传递的全过程。做法是脚蹬地、伸腿、长腰、竖脊、悬颈、消肩、展臂、直腕、弹指,全身完整一气,把劲发出体外。   
    (一)发劲过程
    一个完整的发劲过程必须经过四个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阶段。
    1、“听”劲明力阶段:全身放松,跟随对方运动,以探对方劲路。
    2、引探虚实阶段:用沾、粘法引长对方劲路,以引出对方的整劲。
    3、落空待发阶段:用周身内收旋转的方法将对方的劲力引向身外,使其落空,同时蓄势等待发放时机。
    4、顺势发放阶段:待对方落空后,重心浮起时,顺着对方的劲路方向将其发放出去。    ’
    (二)发劲要点
    发劲时要先将身体收缩形成“五弓”,以进行蓄劲,然后两脚蹬地撑挺、放松,使劲由两脚传递于两手。使劲力整体如一,爆发于体外。
    “蓄势”时,要求身备“五弓”,蓄劲饱满、圆活、浑圆整体,蕴含弹性。
    “发放”时,自然撑挺,舒展放松,整体如一,全身上下浑然一体,富有弹性,劲力吐尽,意远松沉。
    拳谱曰:“即似弓弦手如箭,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所以,在蓄势时要做到一身备“五弓”,周身上下全部合住劲,将身体收紧,使劲蓄足。然后周身放松,可以加快发劲的速度,减少劲在传递过程的阻力,减少力在传递过程中的消耗;发劲到落点的一瞬间,肌肉高度紧张,才可以将力发透,并且有助于定位,从而产生刹车力(制动力),而后再迅速放松(如图2所示)。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27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