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论

谈武式太极拳母势"懒扎衣"

武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广府人武禹襄所创,由第二代宗师李亦畲进一步继承完善,发展成为一大具有鲜明特点的太极拳流派。武禹襄、李

2008-05-29 23:09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下)

                 以用为纲 太极拳既然是拳,就是可以实战的,太极拳之所以能在众多的武术拳种中脱颖而出,大放

2008-05-29 23:09

会练会养能成功

最后,想谈一下关于会练会养的问题。 习拳练功须知会练会养。不会练就不会养,不会养就不会长;不会练就会伤,不养也会伤。比如

2008-05-29 23:09

拿住丹田练内功

打拳贵在精神气,精神领起势要惊。精神贯足,内气充足,内劲浑厚,拳术的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冷炸弹脆、见手分离的

2008-05-29 23:09

胸腹折叠运开合

胸为乾、腹为坤,胸腹开合折叠运化及阴阳开合乃乾坤循环之道。体前胸腹为阴面,任负一身之阴脉;体后脊背为阳面,总督一身之阳脉

2008-05-29 23:09

浑身俱是缠丝圈

太极拳,缠丝法也。螺旋缠丝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法,由此而培养的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太极内劲。缠丝劲的内涵是心

2008-05-29 23:09

虚实转换全在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上下沟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中轴。腰既维系着一身的中正和全体的平衡(与胯相联而言),又关系到中气贯注、气沉丹

2008-05-29 23:09

内外合一上下随

太极拳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地服从大脑的指挥,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使太

2008-05-29 23:09

松沉入手求柔顺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级境

2008-05-29 23:09

杨振铎学练太极拳心得录

在练拳过程中,是否还应该注意些什么,我想还会有许多,以下再补充几点: 1、动作缓慢柔和,势势均匀,是杨氏太极拳很大的一个特

2008-05-29 23:09

以意行气心为主

打拳全凭心意用功,运化全在一心之中。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并以“心意君来骨肉臣”作形象比喻

2008-05-29 23:09

中正不偏一气存

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拳虽小道,而本于太极正道。无论于内于外、于神于形、于体于用,凡一阴一阳都要择中

2008-05-29 23:09

心神虚静贯始终

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相兼的运动,以虚静为本体,亦以虚静为极致。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生动,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

2008-05-29 23:09

阴阳开合认真求

演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意气神形合一地描绘阴_阳太极图、运行太极阴阳之理的过程。通过升降循琊、虚实开合,使阴阳二气盈虚消长

2008-05-29 23:09

练拳须从无极始

为什么说“练拳须从无极始”,或者说练太极必先求无极呢?不从无极入门,抑或不先求无极,能不能练成太极拳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

2008-05-29 23:09

陈式太极心意混元太极内功2

(三)中环混元桩之二1.功诀 双手如抱左右肾,神气相合二窍分,命门一开气海涌,静观后丹真炁生。2.动作 双手仍环抱于腰腹前,沉

2008-05-29 23:09

陈式太极心意混元太极内功3

(八)降气收功法降气收功法是练习每种功法之后必须进行的收气归丹动作。每一种功法开始运行时,内气由丹田出而行遍全身,至该功法

2008-05-29 23:09

一松一紧济刚柔

太极者,刚柔兼至,浑于无迹,外形似柔内实刚,说柔有柔,要刚有刚,忽隐忽现,刚柔相济,此乃太极成功者之谓。然未成功前,如何

2008-05-29 23:09

静心慢练是活桩

  陈式太极拳的有慢有快、快慢相间的运动特点,是相对其他太极拳而言的。从“慢而不滞、快而不乱”的内涵来说,是与其他太极拳

2008-05-29 23:09

如何修炼太极拳

一、练习太极拳的四个阶段 1、塑形 塑造正确的形体,即规范,是“形正”,此为初级阶段。“重意不重形”不够全面,应加上“先重

2008-05-29 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