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论

闪通背势的圆缠丝技击法

歌诀:前人留下闪通背,下劈上穿大转身,脚抽回到庚辛位,周身得势胜强秦。 “闪通背”又称“三通背”。两个名称中的“通背”,

2008-05-30 01:19

太极真功紧与松

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既是基本要求,又是终极的追求。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用,即为了更好地紧。拳中的松,不

2008-05-30 01:19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正文]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静分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校勘] 抄本《太极拳真诠》“内功”作“内丹

2008-05-30 01:19

谈“十年太极不出门”

太极拳界流传着一句话:“太极十年不出门。”意指学太极拳不易成“手”。笔者习悟太极拳30余载的实践告诉我:太极拳并非难教难学

2008-05-30 01:19

浅谈如何练好陈式太极拳

浅谈如何练好陈式太极拳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辈们为了能更好的生存,他们纵马持枪驰骋疆场,在保卫着家园的安宁,担负着后辈们能够幸福福繁衍生息的同

2008-05-30 01:19

松紧紧松练太极

练太极者众,能技击者寡,实足因为练操者众,而练拳者少,练操易而练拳难,教操者众而教拳者少。  练太极欲求技击,必须先求形正

2008-05-30 01:19

大巧无术/高载君

太极拳就拳论而言堪称博大精深,就功法修炼唯求大巧无术,这是吾自师从林炳尧先生学练太极拳的一点灼知真意,林师系微明先生嫡传

2008-05-30 01:19

“松则沉”

一、初学太极拳时才知松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开始学练传统楊氏太极拳。启蒙老师是我父亲,他是成都市南郊公园武术辅导站的太极拳教

2008-05-30 01:19

太极推手的价值

本人在习练太极拳近40年的生涯中,深感推手运动能够收到健身、健心、技击三重效果,可以补充练太极拳架的不足,值得大力提倡。其

2008-05-30 01:19

浅谈“太极拳”理论

浅谈“太极拳”理论

作者 赵庆国 拳照  太极拳的教学在我们学校被列为传统体育项目开展下来,我校亦成功地完成第四、第五届“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开

2008-05-30 01:19

太极名家董英杰论太极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

2008-05-30 01:19

从陈式太极拳的本质体悟其技击要领

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 太极拳的确是一种十分深奥并且很难练成的拳种。现今流传下来的各派太极拳大都是以陈式太极拳为基础

2008-05-30 01:19

孙式太极拳的应用——顺化拿发

1998年秋,我去看望我的老师孙剑云,早饭后与老师谈到太极拳的推手技击时,老师与我说孙式太极拳的用法是顺、化、拿、发,并起身

2008-05-30 01:19

赵堡太极拳实战中的摔打拿(1)——金刚三大对

赵堡太极拳实战中的摔打拿(1)——金刚三大对

本文作者李随成先生,1948年生于西安,16岁拜著名赵堡太极拳家郑悟清为师学艺,深得恩师喜爱和器重。现为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研究

2008-05-30 01:19

太极拳保健与逆转运动

太极拳是一门强身健体的优良拳种,其具有多种流派,包含太极推手、太极散打对练、太极剑、刀、枪等。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太极拳运

2008-05-30 01:19

太极拳的“含胸”与“气沉丹田”

“含胸与气沉丹田”是太极拳中两个最基本的要领,这两个要领与其它要领相比,“说着容易做着难”,关键是对“含与沉”的认识和理

2008-05-30 01:19

洪均生先生谈太极拳追记

洪均生先生的太极拳法是由陈氏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传授。洪先生早年与师朝夕相随十五载,得其言传身教,深懂太极拳的堂奥精髓。笔

2008-05-30 01:19

陈氏太极拳大架——庇身锤(含背折靠)

“庇身锤”(含背折靠)是陈氏太极拳大架(老架头二套)第一路83式和第二路(炮锤)71式中的拳势。在大架中突出了造型的端庄、典雅、精

2008-05-30 01:19

陈照丕大师太极拳见解

一、太极拳发明的源流 有人说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这是毫无根据的,请问张三丰是何时何代人?是何省何县何村人?他的子孙们叫什么名字

2008-05-30 01:19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的朱晓光、曹一民、蒲群、刘尚真等14位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微循环(甲襞、指端温度)影响的

2008-05-30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