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秘奥剖析》,曹树伟著。香港中文大学1992年出版。
曹树伟(1933一)、上海人。1947年拜叶大密为师学习太极拳。1962年在沪以教授太极拳为业。1976年去香港,创办“曹树伟太极研究学院”。其师叶大密先生(1888一1973),又名百龄,浙江省文成县人。初习温州小八卦拳。1917年拜田兆麟为师习杨派太极拳,1927年拜李景林为师习武当剑,1930年后又获得杨澄甫教授拳技。他以太极拳经典拳论为指导,结合诸师所授太极拳术以及武当剑法,所演太极拳势别具风韵,人称叶派太极拳或杨派叶式太极拳。
《太极拳秘奥剖析》共分8篇,每篇各有若干子题。现择要做一介绍。
一、认识篇,含3个子题
1、太极拳主要的内涵
太极拳是一门内涵丰富的东方文化艺术。太极拳的哲学内容主要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以及“立身总须中正安舒”,反映出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又从复杂回到平静的思想,包括了早期的相对论和中庸之道。太极拳演练要求“动中有静静犹动”,绵绵不断地动作有着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美,是一门美妙高超的艺术。太极拳强身健体和技击功夫符合生理学、心理学和物理学等方面的科学原理。全面地了解继承太极拳,是每一位喜爱太极拳人士应有的态度。
2、为什么定名做太极拳
在介绍“太极”一词出自《易经》,以及若干太极图的内涵及变化后,作者指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最高的理论文献,太极拳的多姿多采的动作变化,都是由阴阳相互的配合、变化而产生的。
3、无极和无极式的锻炼
要“中正安舒”。其标准是人体的“三点一线”。即头顶的“百会穴”,腹部中心的“丹田穴”,脚心的“涌泉穴”。这三个点通过意识的支配暗自合为一条直线。这三个点合成的“中正”线必须在高度放松舒适的情形下得到,才符合“立身中正安舒”的要求。这种头顶青天,脚踏实地的气势,可使人放松到进入真正的“无极”状态。
二、规律篇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太极拳也不例外。作者介绍的有关太极拳的一些主要规律是:
1、完整一气中的两个秘密——“上下相随”和“左右相连”。
要练好一套真正的太极拳。第一个关键就是要培养练习完整一气的功夫,为此。就要掌握“上下相随”、“左右相连”内中详细情形,演变经过,以及这两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关系。
(1)“上下相随”的概念和练法
“上下相随”指演练太极拳时,由下至上,从上到下经常保持着紧密联系。“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九节劲——脚、膝、胯、腰、背、肩、肘、腕、指必须节节贯串。要顺序贯串,不可跳越、遗漏。作者通过“左搂膝拗步”拳势和图片详细阐述了前弓后箭步九节劲的节节贯串。又通过“手挥琵琶式”介绍了另一种不同步法的“上下相随”。
(2)“左右相连”的概念和练法
练习拳势,要在保证中正安舒的轴心线转腰带动下,两手两脚互相合理地连络和配合。除了四肢产生的两个左右、阴阳、虚实转换,连成一片的平面圈外,腰部也有左右相连的问题。腰部的左右转动是带动左右手,左右脚连成一片的关键圈。作者通过“揽雀尾”右掤变左捋的一组拳照,剖析了左右两手相连成一片的圆形圈。
“上下相随”和“左右相连”,必须“主宰于腰”,当虚实、左右、上下、前后将变化未变化前的一切决定因素,都和腰的转动(轴心线的转动)密切相关。
2、“逢转必沉”是另一个秘密
作者说,“逢转必沉”是乃师叶大密先生的一句名言,因为这句话包含了许多太极拳的奥秘。“逢转必沉”就是在转折和转变时“一定要先沉一沉”(即松沉)。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时而巨浪滔天,时而小浪连绵。太极拳演练时的“逢转必沉”在前后、左右、上下、鼓荡进行时,呈现出生动灵活的沉稳。
作者认为“逢转必沉”,可以更好地做到“蓄而后发”的“蓄劲”;做到稳实下盘,才能收到节节贯串、完整一气的功效。作者通过从“挤”式变“按”式的变化转换,具体地阐释了“逢转必沉”的运行过程和其重要作用。
三、健身篇
l、内气通畅
依据中医学着重阐释任(阴脉之海)督(阳脉之汇)二脉的重要性,与打通任督二脉的“捷径”。练太极拳正确地做好“立身中正”(三点一线)是最易打通任督二脉的一条捷径,也是最容易收到强身健体功效的一种好方法。
2、不断的放松
放松是练好太极拳内功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放松,内气就无法在最佳状态下运行,就无法达到“气遍身躯不稍滞”。放松对驱除疾病恢复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大的作用。经验证明:乐观积极的心理有益于治愈医学上认为不治之症。练习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放松的方法恰恰可以培养人的乐观和坚强的意志和力量。
3、主宰于腰
“腰为肾之府”,整套太极拳。是在不同程度的转腰运动的带动下进行的,除了可以强壮肾脏之外,还可增强其它内脏的功能。练太极拳要“立身中正”,腰的转动是在“中轴线”基础上的转动,并非乱动。腰部内为丹田,是人体重心所在,在“轴心线”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连绵不断,多角度的转动,不仅可以达到稳定自己重心,起到内外平衡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出自己高度灵敏的反应能力。
4、交叉神经不断得益
练拳在轴心线不变的状态下,不断地左右转动,变化虚实,要注意左手实,左足虚,右手实,右足虚,如此练太极拳时上下虚实的不断变换,此消彼长,交叉神经得到锻炼。交叉神经是仅次于中枢神经的重要神经线。在太极拳运动中常处于平衡状态,能加速全身血液循环,有益健康。
四、功夫篇
练习太极拳要高度放松,集中,用意不用力,中正安舒,完整一气,节节贯串,主宰于腰,气沉丹田,一切动作都要由中心轴线和腰转的带动下完成。这些原则在获得太极拳功夫方面,也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作者通过文字和拳照详细的阐述了“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完整一气,在意识导引下九节劲的节节贯串,完整一气的练法和在技击中的作用。
作者还通过公式:A(功)=F(力)×V(速度)×T(时间)进一步剖析了太极拳的力、速度和时间等问题。他说,每个人的体重是最基本的力,普通人的体重最少也有一百磅,如能做到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发挥的力将大大超过体重的力。“力”乘“速度”和“时间”(请读者注意,作者说的力、速度、时间,不是一般人概念中的力、速度、时间,而是通过太极拳正确练习获得的力、速度、时间)在“太极圆”中予以体现,才能柔化刚发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