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正文)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

2008-05-29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人在自然生态中,以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而存在,自身就有互相联系的若干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作为人的本身有很强的调节功能...
  

    人在自然生态中,以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而存在,自身就有互相联系的若干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作为人的本身有很强的调节功能,对疾病有很强的自愈力。道家内丹术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结构是最合乎自然,也是最合理的,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自身有免疫力,有抵御疾病的功能。宇宙是一个天体是一个太极,人体也是一个太极。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有阴阳,阴阳为万物之母。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充满了对立的矛盾关系,太极图形象地概括说明太极生两仪,两仪之中有阴阳开合,循环不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阴阳平衡,百病难侵。

    《长生胎元神用经》云“知至道者天不煞,服元气者地不灭。只在已身,用心精微,命乃长久”。所以有“身内自有长生药,外边采取枉从劳”之说。精、气、神三品是道家炼丹之药,上药者,炼精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这是七返九还之要决,所谓“借问因何是我身,不离精气与元神”。太极拳练的也是精气神,从丹田着手,太极拳之修炼与道家内丹功其内涵皆同,所谓同条共贯。修丹之要在乎玄牝,欲立玄牝,先要固本根,本根之本,元精是也,精即是元气所化。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是意、气、神、形的修持,丹田是能量转换以及积聚能量的仓库。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王柏青著有《太极丹功义诠》曰“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阴催阳转阳催阴,可知玄奥在腹心。丹田一转璇机活,舒合恬逸动无尘。熟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若得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炼身”。

    太极拳有虚领顶劲、立身正中,在炼功中身体要始终与神抱一,神不失散,专心致柔,虚心弱志。《参同契》曰“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正”。太极拳是守中抱一的浑元体,也就是将后天之拙力松净,回归到初生婴儿那样的柔软之身躯。越柔软然后内劲越坚,欲要柔软,必须神静,神静才能感知身体的知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只有消除后天之拙力,这样才能做到心与意的结合,才能激发人体之潜能。太极者为先天之气。后天者分为阴阳两仪,阳长阴消,相互制约,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中有静,静中犹动,太极之理,亦是阴阳之理。太极拳是以“守常抱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二代宗师邢喜怀,对此有精僻的见解:“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云,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也”。所以守中者亦阴亦阳,为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不偏不依。太极拳贯串了阴阳两仪,万物变化亦在于此。“守常抱一”、“浮游守规中”,能守中者圣人也。太极拳把守中抱一放在首要地位,正是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水火交媾之乡,人一身天地之正中。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术,自古有之,所谓“性由自悟,命假师传”。武当赵堡太极拳历代以道家丹功理论来指导修炼太极拳术。本门二师祖邢喜怀著《太极拳说》曰:“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上潜于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于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所以太极拳的修炼即是道家性命双修之道,历代宗师都有著作论述。《太极秘术》的发现,无疑是当今太极拳术的重要资料,虽不能得之全貌而遗憾。它填补了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的理论,太极拳是以道家哲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内丹术的修炼。通过太极拳的修炼、体悟,可以达到健康、长寿、悟道、结丹、思维过人,反应敏捷,鹤发而童颜,太极拳道玄之又玄,既简又玄,关键在悟,在体悟中而渐懂劲,又能感悟太极拳之奥妙,轻灵而柔韧,飘逸而自然,宁静而致远,意聚神凝,至虚神明,感知生灵之妙悟,天地万物之理,无为而无所不为。此即太极拳之真意,法演先天,道肇生化。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也是我们追求太极的最高境界。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7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