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丹田”与太极拳修炼(下)(正文)

“丹田”与太极拳修炼(下)

2008-05-29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其实,无论是养生术还是太极拳,其修炼的过程。说到底,都是心理功能反复地影响生理功能的过程,换言之,就是经过心理功能反复地...
  

  其实,无论是养生术还是太极拳,其修炼的过程。说到底,都是心理功能反复地影响生理功能的过程,换言之,就是经过心理功能反复地影响生理功能,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牢固的条件反射或动力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讲,后天“识神”的修炼,在太极拳的修炼中是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首先通过老师的语言诱导在心中形成太极拳的要领概念,把老师的示范动作形成记忆贮存起来,然后在意识指导下,对记忆的内容进行模仿和理解,以至逐渐掌握要领、规矩和熟练动作。这个阶段主要以心静、体松,意形协调为要旨,也就是先贤们所讲的“由默识揣摩到熟练身法”,养生术称之谓“调神”和“调形”。“调神”属上丹田功夫,只是太极拳理中把后天形成的概念、记忆、理解等大脑思维活动统称为“心意”活动而不用“调神”而已;“调形”的实质是修炼心意驾驭形体的功能。然而,从太极拳是意、气、形内外完整合一的修炼来看,心意与形体之间必须凭借“气”这一传输媒介的作用才能实现意动形随缜密协调。为了实现“以气运身”的目的,修炼者就要在掌握了身法与肢体运动的规律后,把呼吸运动,从开始的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腹式逆呼吸,再让这种腹式逆呼吸与肢体的升降、开合按拳理要求协调起来,达到气尽势成的拳势呼吸,进入对内气的修炼,即前、中、后丹田的修炼。目前,有关心意与呼吸,肢体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太极拳界尚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以“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为论据,反对气在太极拳修炼中的作用,因而也就否定了拳势呼吸的重要性:还有人对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气沉丹田”这一为太极拳界普遍共识的要旨也给予了否定。笔者以为,这是他们未能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拳论、拳经、歌诀、哩语中有关气和呼吸的论述,并对先贤们历经实践,用心血凝结而成的宝贵体悟,草率且无知地采取了轻蔑态度。对这个问题,笔者拟以专文述之。下面仅就下丹田对稳定重心和引动形体运动的关系谈一点浅见。

    在众多太极拳文献中,“丹田”一词始见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气沉丹田”;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写作“气归丹田”;孙禄堂《太极拳学》写作“气降丹田”,其它文献的“丹田说”基本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气沉丹田”。关于丹田的位置,先哲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以脐中、关元、神阙、石门、气海为丹田的几种说法,这与道家养生术对下丹田位置的说法相同。笔者以为,从修炼太极拳而言,只要把脐下小腹部视为丹田即可,无需拘于分寸之间。因为从“下守重心”的观点看,丹田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而是小腹内的一个圆形腔体。这个圆形腔体的中心点应位于腹部能调整和稳定人体重心的那个部位。即人体的重心点。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凝神修炼,这个以人体重心点为圆心的腔体——丹田就可以像机械上的万向轴一样,能围绕经过它的中心点的三条运动轴(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的交点(重心点),作出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转动;其转动的轨迹可以是绕垂直轴的平圆、绕矢状轴和冠状轴的立圆,以至绕中心点的椭圆或∞形。正是丹田在心意作用下的万向转动功能,才发挥出丹田可以“下守重心”和引动形体运动的关键作用。

    “下守重心”就是要在盘架子或推手中尽可能地让身体的重心稳定,身体在外力作用下不产生位移。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1、降低人体的重心点并使其始终不能超出支撑身体的两脚所占有的底面积:2、让重心点能始终保持零受力状态,也就是丹田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降低人体重心点的办法是:松腰落胯,屈膝圆裆,腹部(丹田)松沉,胸部虚空;这样不仅全身的重心降了下来,使身体形成下重上虚的稳定状态,还促成了“两腿分峙如剑格”,让“下体两足定根基”,也为“丹田内转”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保持重心点不超出两脚支撑身体所占有底面积的关键,在于把握好虚实转换这一要素,全身总虚实的转换要靠以命门(后丹田)为对称点的两个腰肾的抽托与两胯根抽落同步完成:下肢两腿的虚实转化须随上肢两手(臂)的虚实转化同步变化,也就是说:两腿虚实的转换要因两手的虚实而变化:两腿之间虚实的转化方式是:实腿由实变虚导致虚腿由虚变实:我的恩师关崇绪(字德山,1886~1967年)先生把这种腿部虚实转换概括为:“只许以实济虚,不可由虚夺实”。我的师兄乌炳仁先生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种腿部虚实变化,他说:两腿的内踝各绑着一个盛水的小瓶,小瓶盛满水的那条腿为实,小瓶盛少半瓶水的那条腿为虚。虚实转换时,用心意把实腿那边小瓶的水提起来,沿腿内侧过裆注入虚腿那边的小瓶内至其盛满水。这样原来少半瓶水的小瓶盛满了水,由虚变实,而原来盛满水的小瓶变成少半瓶,由实变虚,完成一次虚实转换。这个比喻十分简明而形象,对于练习腿部虚实转换十分有益。因为这种练法对心意的作用,两肾(后丹田)的抽托,腹部下丹田的转动与圆裆都同时得到了锻炼。以上所讲虚实转换,就能保证重心点只在两脚支撑的底面积内移动,不会导致因重心点超出两脚支撑的底面积而造成重心不稳,达到“下守重心”的目的。

    所谓“丹田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是指无论是盘架子还是推手,技击时都必须在“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上下功夫。即修炼出上下,前后,左右对拉拔长的对称劲。只有在人体运动时,始终保持异向的两个力都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让上下、前后、左右方向的多个二力平衡力的作用点的投影点都落在丹田的中心点——人体重心点,形成一个作用点在丹田的共点平衡力系,那么丹田就处于不受外力作用的“零受力状态”。太极以分清楚上下、前后、左右之间的虚实为要旨。腿上的虚实,即两腿分担体重的多少,分担多的为实,分担少的为虚:两手(臂)的虚实,即劲力分配的多少,分配劲力多的为实,分配少的为虚。既然有虚实之分,怎么还会有二力平衡呢?答案是:靠丹田与肢体运动同向异位的转动手段来弥补(补偿)虚,使其与实形成二力平衡。丹田与肢体运动同向异位的转动是指丹田内转引动肢体运动时,丹田与实手(或称主动手、打击手)同方向转动,但引发丹田转动的力的落点与实手的落点在方向上相差180度。因为下肢虚实的转换,是因手的虚实转换而变化,所以,丹田与肢体同相异位的转动的着眼点是主要放在手的变化上。比如:右手由左向上,向右作顺时针圆转,定势时右臂展开,右手与肩平,停于身体右侧,则丹田也作顺时针圆转,而丹田落于左胯根;手向前运动停于体前成定势,则丹田与命门相贴:手向上运动至头上方上举成定势,则丹田向会阴落:变化万端,不一一枚举。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以上例举丹田与肢体同相异位转动,丹田是引动肢体与其同步运转的动力,二者的运转没有先后之分。为了修炼出丹田与肢体同相异位转动的功夫,思想上必须建立起以下概念:肢体作水平运动时,意想两肩外缘有一个以两肩距离为直径的肩圆,两胯外缘有一个以两胯距离为直径的胯圆,肩圆、胯圆与丹田中心同轴相联。因为丹田的直径大大小于肩圆、胯圆的直径,所以在丹田带动肩圆、胯圆同向转动时,在它们角速度相等的情况下,肩圆、胯圆的线速度却远远大于丹田线速度,这就是丹田“小动引发大动”、“有动意无动形”的道理之所在。同理,肢体绕矢状轴作上下运转时,意想左肩与右胯根,右肩与左胯根之间有一个斜方向的椭圆,丹田中心与椭圆的下焦点重合转动,引动肢体运转。肢体绕冠状轴作前后运动时意想由脐起过关元、气海、会阴、长强、命门再回至脐有一个前后向立圆或循任督二脉的立圆,丹田与两个立圆同心转动,引动肢体运转。有了以上基础就可以生化出顺势而生的各种丹田与肢体同向异位转动。至于前文所说“引发丹田转动的力”是指在心意作用下的一个力作用于丹田外缘,引起丹田转动的力Fl。丹田一旦转动,就在丹田外缘与Fl相差180度的位置产生一个与Fl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F2、F2引动肢体运转。F1的作用点及方向由肢体运转趋势而定,但与F2始终保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在一势完成时,可能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使丹田转动出现滞点;为了克服这个滞点,太极拳采用了“往返须有折叠”的运作方法,这和工程机械在圆轮上加以配重克服圆转滞是同一个道理。虽然丹田引动肢体运转时,只考虑到了肩胯,但肩胯分别是上肢、下肢的根节,根节有摧动中节、稍节运动的功能,不再论述。

    丹田引导肢体同向异位转动和维系丹田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奥妙,是用文字难以描述透彻的,最好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靠个人用心意去感悟,从修炼的实践中体悟,就会逐渐明白的。    

    关于丹田及其与太极拳修炼的关系,绝非以上琐言碎辞所能讲清楚,所能讲完的。本文旨在能引起更多的同好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习、能有更多的同好用传统文化去探究传统技艺——太极拳的深厚内涵,展现祖国传统文化的辉煌与魅力。太极拳先辈陈长兴、杨禄禅、孙禄堂等大师,能在没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训练的年代,把太极拳功夫修炼得炉火纯青,不能不承认是传统文化造就了他们。今天,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训练手段日新月异,但世人太极拳功夫却难以与前辈相提并论,究其根源,与失缺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不无关系,用时髦话讲,就是因为丢失了太极拳“原生态”风格和韵味的结果。因此,挖掘太极拳“原生态”练法和拳理的工作,已成为武术界的当务之急!否则,原本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热土的太极拳,就有可能被他人移植于异国他乡:留下来的只剩下她的外壳和后学对先辈太极拳功夫的追忆。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7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