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师王辉璞编撰的《吴式太极拳》一书中有“太极拳史小记”一栏,内载“武当嫡派内家真传太极神功目录”,第七、八卷为玄功之宗旨,有“南官之秘法,乃紫府灵文,仙家密宝也”。这本拳谱的原本我见过一次,是太极拳与道家丹学相结合的修练方法,拳谱虽照例假托张三丰遗传,但据我看不过是百年之内的高人伪作。很多太极拳家都以炼气化丹为终极目的,辉璞也确实在丹田处炼出了一个球,并能旋转,但却没能返老还童,得享天年,王辉璞先生(1912-1995年)83岁时因感冒腹泻而去世。武式太极拳的另一位宗师霍梦魁先生(永年李福荫先师的弟子)也是炼丹有成者,可惜也是同辉璞先生一样因腹泻而过世。看来通过修炼太极拳而得道成仙只是一种美好愿望,至于能延长寿命者也不过吴图南和杨禹廷等大师廖廖数人而已。
太极拳难以练成的原因还有就是在理法上虽无可挑剔,可在练法上却繁杂混乱,各派均持己说,相互之间排斥否定。举杨澄浦的练法十要和武禹襄的身法八要中的几项,各派所持的理解就有很多相左之处。
1.提顶:A虚领 B实领 C松顶 D拔顶
2.吊裆:A提肛 B提会阴 C翻小腹 D提尿道,还有如裹初、开裆、圆裆之说。
3.松胯:A开胯 B缩胯 C裹胯 D胯 E沉胯
4.含胸:A松胸 B扩胸 C垂胸 D吸胸
5.拔背:A松背 B隆背 C拔大椎 D圆背 E贴背
以上仅列出练法中的一小部分,均是摘抄自近百年来各种太极拳著作。都说太极拳难练,这么多相互矛盾的练法叫你无法适从,你怎么可能练成?于是有人说练太极拳要跟着感觉走。
三、打不了的太极拳
太极拳素以“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吸引武学后生,但是不用力不等于不用劲。周身松开,节节贯通求的就是一个整劲,否则不能技击,至于“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方法,笔者认定早在中国古代的各家枪法中就都用“以巧破千斤”做为使枪的准则了,笔者所学的心意门的岳武穆枪法和八卦门的双头蛇均有圈枪母式,先辈名家明言:枪既一圈矣。枪法中的缠、拿就是以柔克刚、沾连粘随和“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方法,由此可知这种技击方法非太极拳独擅专用。认真研究起来,从技击角度上看,太极拳并无超越其他优秀拳种之处,如八卦、形意及南派的白鹤、咏春等。
而在实战检验中,清朝虽有杨露禅号称“神拳”和杨班侯“天下无敌”的传闻,可是当今的自由搏击和散打全国冠军中却无一人是以太极功夫傲视群雄者。20世纪60年代有吴式太极拳南派掌门人吴公仪接受白鹤门掌门人陈克夫的挑战,双方在澳门摆擂台较量。比武中陈克夫被击中鼻子出血,而吴公仪也被打掉了假牙且中拳的点数也不比对方少,吴氏太极的柔化功夫并未能体现出来,因此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和引进落空及以柔克刚的技击专长,也就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了。郝为真先生的大弟子阎志高先师在20世纪50年代来沈阳设场执教时,曾挫败数十位各大门派的高手,但据当年在场亲眼目睹过的前辈讲:阎老师与习练太极拳的搭手试劲用的是太极拳之法,而与更多的拳师们放手相搏时,形意、八卦和长拳什么都用,看不出路数,没有什么沾连相随、不丢不顶,出手就将对方放倒。阎先师的嫡传弟子陈明洁(云玥)先生是戴家心意拳的主要传人,也是程派八卦拳的重要传人,一生中也多次与各门派的高手较技,据他的弟子王善德先生讲:陈先生总是用崩拳,在对方的拳脚上一搓或一抖,对方就被拔跟弹出,从没失过手。笔者忝为戴家心意拳的嫡传弟子,戴家心意的崩拳有二种练法,而用法则可随心所欲,但均不离“压、搓、顶”三劲合一。陈明洁先生将戴家心意拳的抖擞劲融入了太极推手中,总结出了“惊弹抖炸”四种劲法,但同时陈先生也认为:这四种劲法虽好,也是要在双方搭手摸劲时,对方“给上”的条件下,才能用得上,而在散手搏击的实战中,就不一定能发挥太大的作用了。笔者也经常根据说从没输过手的老先生们摸手,你只有“给上”他,他才能把你打出一二步远;而有一次我与一位重量级的推手冠军较技时,虽然我多次“给上”他,他仍不能将我打出,你说今天的太极拳真的能打人吗?
题外话
笔者无意否定太极拳是中华武学的瑰宝,因为本人也是吴武两派太极拳的重要传人。但由于太极拳是被近代武林界的秀才们刻意用传统文化包装后才得到广泛普及的,因此难免有故弄玄虚的夸大其辞。而在历史上能在养生和技击上二者并重的太极拳大师称雄于武林界者,确实是凤毛麟角。当然,完美无缺的武术拳种和养生方式也不可能存在。但太极拳做为以技击为目的的传统武学,在今天,由于练功方式和训练程序的退化,正在演变成一种文化,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