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拳之“按”的基本概念
流传至今的太极拳套路反映太极拳的技法不仅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法”,还有“击拳”、“擂拳”、“穿指”、“蹬脚”、“踢脚”等等攻击方法,然而从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可知太极拳主要的技法还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法”。太极拳的“八法”又称为“八劲”。而从《杨氏老谱》与近代杨澄甫先生等太极拳家的轶闻中可知,太极拳能够使得“犯者应手即仆”,主要是两种攻击手段,一是“点穴”,就是以指攻击人;另一就是以掌攻击人。然而,正如《杨氏老谱》所说的“点穴”很容易造成致伤致死的严重后果,因而从杨露禅在京城传拳开始,可能除了极个别的弟子外,“点穴”是杨家所绝不外传的了;所以,以掌攻击人就成为了太极拳主要的特征。其实用掌攻击人已经包含了“点穴”技法,因为“点穴”与用掌攻击人仅仅是手的形状变化而已。
太极拳的沾粘连随与发劲攻击在套路中所大量反映的主要是手掌与别人相接触的形式。而手掌与别人相接触在“八劲”中只有“按”。就这一点而言,只要是手掌与别人相接触,其动态不论是向外向内、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不论是有力量还是没有力量的,都是属于太极拳之“按”。如果不是这样去理解,死板地套用一般字典和词典对“按”的解释,那么,太极拳中手掌与别人相接触的绝大多数的沾粘连随形式与发劲攻击形式就没有称谓可以表示了。所以,太极拳“八劲”之“按”是不能按照古今所有字典和词典中的“按”的解释去理解的,而应该认为太极拳“八劲”之“按”是一般概念之“按”的引伸使用,只要是手掌与别人相接触的就是“按劲”。正如田兆麟先生的弟子陈炎林先生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所说:“按劲”是“以单手或双手按人身之谓也”。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谓“开合按势怀中抱”之“按”就是这样的概念。从这样的概念出发,就应该认为近代以来有的对于太极拳之“按”的解释是不全面的。
从只要是手掌与别人相接触的就是“按劲”这样的概念出发,太极拳许多“掤”与“捋”之中都有“按”。这也就是说太极拳的沾粘连随绝大多数都表现为“按”。太极拳是“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也就是太极拳的发劲是没有先兆的,是任何形态都可以发劲的。或者说,太极拳的任何沾粘连随化解形式都可以是发劲的形式。在太极拳套路中这样既是沾粘连随又是发劲之“按”的形式虽然多,但大致可以分为单手按与双手按两类。单手按的比如单鞭、搂膝拗步、倒撵猴、玉女穿梭、扇通背、云手等等;双手按的比如揽雀尾按、如封似闭、提手上势、手挥琵琶等等;双手按既有两手齐头并进的如揽雀尾按,也有两手有前后的如手挥琵琶;当然,在使用时,象提手上势、手挥琵琶这样的拳式不一定两手都是按,但是在太极拳使用中是必定有两手都是按这种形式的。
(二)太极拳发劲之“按劲”的特点
其实,太极拳所有“按”拳式完成式的外形,比如揽雀尾按、单鞭、手挥琵琶、玉女穿梭、扇通背等等,在非太极拳武术中都是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拳式踪迹的。黄元秀等太极拳老前辈的回忆文章中都有这样的讲述,如揽雀尾按、如封似闭这样的拳式的完成式在许多非太极拳武术中都存在,往往被称为是“虎扑”,是一种很常用的凌励的攻击手段。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唯外之是鹜”,就容易将太极拳练成了外家拳。其实即使太极拳完成式的姿势与非太极拳武术没有什么大区别,用法却是大相径庭的。比如太极拳的玉女穿梭、扇通背这样的拳式中,一手向上移动是属于顺势沾粘连随化解之往后捋的“按”,而现代很多人都将这一手当作了是向上以力对抗的格挡上架,从而玉女穿梭被练成为了弓步上架推掌,太极拳的这一个动作就被练成为外家拳了。而玉女穿梭一掌的前推,看似与与外家拳用法相同,其实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可见虽然太极拳“按劲”拳式完成式的外形与外家拳的拳式较相似甚至一模一样,却是不能套用外家拳的用法来理解和解释的。因为实质上太极拳的“按劲”与外家拳的拳式是根本不同的。最主要的不同有四种:
(1)以引进落空作为先导
许多武术,只要手掌一触及对方的身体就“一触即发”地立即发劲攻击,这种攻击发生的瞬间,对方往往站立稳固,因此,这“一触即发”之攻击效果的实现完全是自己所发生力量的效果;而且自己力量发生效果的瞬间,双方往往还会出现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大小为自己作用于对方多少力,自己也必然受到了多少力的反作用;这样往往遇到身壮体重的对手,虽然将对手推动,自己也由于反作用的反弹而发生了站立不稳。这样的行为不属于太极拳的“按劲”。因为太极拳“按劲”真正的发劲之前都是有杨家拳诀《五字经诀》所说之“闪赚无全空”的。
所谓“闪赚”就是欺骗敌人的虚招,太极拳“闪赚”的目的就是要将敌人“引进落空”。“引进落空”不仅要在客观上有拉近双方距离的效果,而且要使得敌人身体重心在瞬间发生浮动不稳,以及形成不利于敌人自己攻防的背势。太极拳这种“闪赚”最佳的是自己不主动、不用力、随人而动地利用敌人一味攻击的行为、借用这种一味攻击的力量实施沾粘连随;另外,“闪赚”也可以是并非真正攻击目的的自己的发劲。不论是哪一种,具体的动态都往往会如《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所说的“按劲……含有由前往后之一纵圆圈”。这种“纵圆圈”,吴鉴泉先生的弟子徐致一先生在《吴式太极拳·推手图解》中表述为“向下又向自身的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带的斜线动作”、“沉带时必须偏向自身右方或者左方”、“一面向下沉带,一面还要贴住甲的右肱向自身的方向引带”。必须注意,这“纵圆圈”和“向下又向自身的方向”是指圆心在下的弧线。揽雀尾“按”的双手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向自身方向引带的所谓“纵圆圈”的弧形运动轨迹。必须重申:这种向自身方向的“按”不论是属于自己一点不用力的沾粘连随的“捋”,还是属于自己加上了劲力或发劲,都必须有敌人自己的用劲;如果敌人一点也没有使用劲力,完全是自己使用劲力形成这样的“纵圆圈”,那就是外家拳的强拉硬拖,就根本不是太极拳的行为了。所以揽雀尾双手向自身方向,开始瞬间必须是被敌人所用的劲力所作用动的,这样,由于我是毫不用力抵抗的,敌人就由于其自己的用力推按我这两手臂,结果将其自己的双手向两侧分开落空了,并且其胸部不仅与我十分接近与完全暴露在我面前,还方便了我可以就近攻击;这时我的双臂由于敌人的推按作用发生的内旋正好手掌贴于敌人的手臂,于是顺势两手一采,使得敌人骤然发生要向我的一侧仆地而倒的向前倾俯,迫使敌人为了维持站立平衡而立即发生急速向其后方退撤的反应,我则立即利用敌人的急速退撤反应,顺着其急速退撤的方向,双手贴着对方的手臂内侧尽量不用力地滑向敌人的胸部贴紧,在不用力贴紧的瞬间立即实施真正的发劲攻击。这样的推按攻击不仅容易成功,而且由于利用了敌人的退撤反应,攻击发生时的反作用力尤其的小,因而所发之劲力的利用效率尤其的高,往往会感到自己所用的劲力并不是十分大,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由于这一过程开始时我的手臂运动必然要顺着敌人攻击的方向、我自己并不用力;而之后顺着敌人的攻击,我屈肘而肘部下降,我的手臂就发生了向下的弧线运动;而当我向下采敌人的手臂瞬间(或不采),我的手臂向下的弧线运动就到了终点;而敌人急速退撤的同时为了阻止我向其胸部攻击其两手必然需要提起,我的手臂已经位于其手臂的内侧了,而且正好象乘便船似地随着敌人上提的手臂前滑,所以我的手臂运动出现了一个与此前运动方向相反的弧线也就是圆心在下的“纵圆圈”。当然,这种立圆弧线的所谓“纵圆圈”只是一种常用的“闪赚”形式,实际上“闪赚”并不止于这样的一种形式。如陈微明先生弟子林炳尧先生在《杨式太极拳架详解》中介绍的陈微明先生所传授的揽雀尾“按”之前就是平的圆圈;叶大密先生弟子曹树伟先生曾传授的套路揽雀尾“按”之前也是平圆圈。当然,只要开始是顺着敌人攻击的方向、并且是由于借用敌人攻击的力量所形成的,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圆圈”,比如逆时针的、顺时针、斜向上的、斜向下的等等都可以成为这种“闪赚”。这种“闪赚”必须先是沾粘连随,随即可能有欺骗性的发劲。当然这种欺骗性的发劲也可能是真的,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欺骗性发劲的目的是为了给真正的发劲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才称为是“闪赚无全空”。必须重申这种“圆圈”必须至少有沾粘连随化解的成分,不是我故意用力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