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下)(正文)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下)

2011-05-02   魏坤梁
核心提示:太极拳之“气”其实就是强度很小的“劲”,而“劲”则是强度很大的“气”,凡是“劲”都具有“气”的基本特性,所以“劲”被认为...
  
    太极拳之“气”其实就是强度很小的“劲”,而“劲”则是强度很大的“气”,凡是“劲”都具有“气”的基本特性,所以“劲”被认为是“气”所带动的,但从上述可知“劲”与“气”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气”往往引起肢体明显的动作、能够源源不断而强弱变化的差别很小,就象是脉动电流,没有象“劲”那样有明显断续的强度,“气”虽然也属于力,也即属于“刚”,却不作用于外,使得他人觉察不到,如《杨氏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所说的“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等。“劲”则有明显的古拳谱所说的“断而复连”与“何坚不摧”的特性,就象脉冲;“劲”虽然一闪即逝,但对外会发生巨大作用力的效果。综合太极拳古代经典、《杨氏老谱》,以及杨澄甫、李雅轩、陈微明、郑曼青、陈炎林等先生的著作,现将劲、气和力的特点简要列表如下:
 

 

 

 

 

    1、柔的。需要全身肢体和关节放松,发生和传递与全身肢体和关节放松成正比。

    1、刚的。需要肢体局部肌肉紧张。

    2、活的。力学实质为动量传递。力量的强度与使力量发生作用的局部肌肉的粗壮无关。手臂对外作用之力可大于手臂局部肌肉所发生的力。用劲时自我感觉体力消耗不大。

    2、固定的。力学实质为骨杠杆作用。力的强度与使力发生作用的局部肌肉的粗壮有关。手臂之力主要为手臂局部肌肉所发生的力。体力消耗很大。

    3、力是由脚而始波形传递于全身的,需要全身之沉、撑脊等身体各环节发生“相向运动”。手与身躯,身躯与腿脚的运动趋向往往相反。

    3、力的发生部位主要是使力发生作用的肢体局部,不需要全身之沉和身体有“相向运动”。手与身躯,身躯与腿脚的运动趋向相同。

    4、力使用于手臂时,手臂可以与身体重心无关,反映手臂与身躯如绳鞭、多节棍。

    4、力使用于手臂时,手臂与身体重心有关。反映手臂与身躯为整体的杠杆。

    5、呈断续弹性,强度很大,转瞬即逝,不能持续不变,肢体外形可以没有明显的动作变化,被称为“无形”。

    5、呈脉动弹性的。能够源源不断,肢体外形有明显的动作变化。

    5、强度能够持续不变,没有弹性。肢体外形可以有明显的动作变化,也可以表现为没有动作变化的僵持,被称为“有形”。

    6、对外有明显的力作用效果,不能持续提拿数斤,但瞬间可大于全身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6、强度极小,对外没有力的作用。

    6、对外有明显的力作用效果,能够持续提拿数百斤,其大小可以用质量×速度计算。

 

   

    五、太极拳之“气”与“劲”的发生与传递机理

 

    太极拳之“劲”的实质就是太极拳之“气”,这两者的发生与传递机理是同一的,由于用“劲”中身体的反应比用“气”明显,所以这一机理可以主要以用“劲”为例来探讨。

 

    有用“劲”经验的人都会体会到:与“劲”的发生直接有关的首先是“气沉丹田”,小腹丹田是“劲”的发生之源。古拳谱称之为“腹内松净气腾然”,“松净”即“虚”是经常的,“气腾然”即“实”是动态的;这“虚实”之差就是源头之“劲”。所以,杨澄甫、李雅轩、郑曼青等先生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反复强调“气沉丹田”,认为丹田必须始终是沉的。现代太极拳界有个别人否定“气沉丹田”,认为“气”应该直接沉到脚,并说有的佛教徒也这样认为,这种说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人体的内力直接沉降于脚,其强度是不足的,全身的内力只有聚于离下肢最近的丹田,才能产生足够的“劲”之源;“气沉丹田”原来就是道家的理论,虽然从南北朝开始就有佛家之人吸收道家的理论,但总还是有些佛教徒并不清楚道家的理论,怎么可以以这样的人作为否定“气沉丹田”之依据呢?“气沉丹田”理论是道家对于人类的一大贡献,至少绝大多数的武术都讲究追求“气沉丹田”,连歌唱、书法等技艺也讲究运用“丹田之气”,可见“气沉丹田”被应用的普遍。当然“气沉丹田”不是强行的“气压丹田”,有的人不得真传,将强行的“气压丹田”当作了“气沉丹田”这是错误的,对人体有害的;这种错误的做法也是李雅轩、郑曼青等先生反复强调要避免的。有的人之所以否定“气沉丹田”,其原因一是未得真传,二是将练“气沉丹田”的错误做法当作了“气沉丹田”。太极拳用“劲”必须首先“气沉丹田”,但这“气沉丹田”又必须依赖于“虚领顶劲”,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古拳谱才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01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