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上)(正文)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上)

2011-05-02   魏坤梁
核心提示: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过来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过来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这“气”能放出体外攻击人吗?这“劲”究竟是什么?这“劲”与“力”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这“劲”能储藏在身上某处吗?“用意不用力”究竟是何意?“意”究竟是什么?“意”和“力”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现代太极拳界绝大多数的锻炼者一直感到困惑。由于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令人信服之科学根据的解释,中国近代所没有的众说纷纭的不同见解层出不穷,加以细细分析,可以发觉其中有很多见解是牵强附会的、故弄玄虚的、不科学的、没有根据臆想的,而因此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有意或无意的误导就得以滋生,太极拳的真面目因此遭到了蒙蔽和误会,太极拳的学练和发展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所以这些问题应该探讨清楚。

 

    一、太极拳之“气”不是气功之“气”,也不是中医所说的所有人体生理之“气”

 

    必须清楚,“气”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可以表示宇宙、精神、物质、行为、现象、状态等等任何概念的代词,相当于古今语言中的“东西”。所以,不同概念的“气”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根据太极拳古代经典包括《王宗岳太极拳论》、《杨氏老谱》等文献和中国近代杨澄甫先生等太极拳家的著作,可以肯定太极拳古拳谱大量所说的“气”是指太极拳动作的原因,所谓“意到气到力到”也反映了“气”是因、动作是果这一事实。现代太极拳界不少人把这个因果颠倒了,这是太极拳之“气”被蒙上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面纱,弄得不识其庐山真面目,以致不少误说萌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太极拳古拳谱反映动作原因的太极拳之“气”具有“主宰于腰”与“其根在脚的特点”。而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所有人体生理之“气”则都是没有这些特性的。

 

    佛家及其它气功是没有“气”这个概念的,气功之“气”是道家的说法。道家气功的文献介绍道家气功之“气”又称为“真气”,这种“气”与人体小腹部的下丹田关系密切,是由这下丹田培养发生的,这种“气”在练功结束时必须回归下丹田,这种“气”在静坐等功法中与动作无关,在动功中动作对这种“气”有一定的影响,在自发动功中这种“气”则对动作有影响。太极拳之“气”显然没有这样的情况,显然这气功之“气”与太极拳之“气”是不同的,气功之“气”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现在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除了自发动功,它不是引起动作的原因。虽然不少拳家往往拳与道家内功同练,但直至中国近代末1949年为止,哪一本道家的功法书籍和太极拳书籍也都没有说过道家内丹功之“气”就是太极拳之“气”。可见太极拳之“气”与道家内丹功之“气”没有直接关系。

 

    太极拳之“气”也绝对不是中医所说的所有人体生理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有很多种类,如“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宗气”、“营气”、“卫气”、“精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三焦之气”、“元气”等等,现代研究总结指出这些“气”既有功能性的,也有物质性的。比如“营气”主要是指营养物质,现在来说主要就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卫气则指抗病因素、热量、调节控制肌肤腠理开合和汗液排泄的功能等;“脏腑之气”中的“心气”大多是指心脏的生理功能;“脾气”既指消化功能又包括了与消化有关的一些腺素、酶、有益菌等等;“肾气”既表示肾泌尿功能、性功能、免疫功能,也可能包含多种有关腺素;中医所说的所有人体生理之“气”与下丹田都没有直接关系,都不是人体动作的直接原因。显然这些“气”既与道家气功的“气”不同,与太极拳之“气”也是不同的。

 

    根据《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的论述,十二经脉是经络之气循行的通路,其中的营气行于脉中,每日寅时从肺经开始一昼夜依次循行十二经脉及有关脏器一周如环无端;卫气则行于脉外,日夜沿全身经脉循行五十周,并且数经并行,日行阳经,夜行阴经,经络之气的循行既与下丹田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循行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固定的次序与时间规律;中医针灸可以引起针感缓慢地沿近体表的某一段经脉路线循行也被称古人称为“气”,但这是针刺效应,现代被称为“循经感传”,现代研究大多认为其实质主要是针刺引起微血管活动使得外周神经受到刺激发生的感觉。中医认为在人体中有“任脉”和“督脉”两条奇经合称为“任督” 两条经脉都是由小腹下的“胞中”向上经过头面部,各止于上下唇,而道家所说的“任督”是“中黄直透”的别称,是不经过头面部的,明清时的著名内丹功家柳华阳还明确指出道家所说的“督脉”是行于脊柱之前的,而中医所说的“督脉”则是行于脊柱之后的;中医所说的“任督”不参加“气”之循行并且与丹田都是没有关系的,而道家所说的“任督”则是不断由下丹田出发向下过尾骨之前进入头内,由咽喉部向下进入下丹田,如此循环周流不休,练功结束仍回归下丹田。可见中医所说的“任督”与道家所说的“任督”是两回事,太极拳之“气”与气功之“气”也是不同的与十二经脉以及“经络之气”既不同也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与中医所说的“任督”也是没有关系的。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01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