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上有虚灵之神,中有腰脊之劲,下有丹田之气,三者合一,内外一体,动作无不适宜矣。然一切皆由自然中求之,不可在局部上找。若专想沉气必为气滞,如专想提神必为神拘,非大道自然之功矣。
功夫不外神、气、体三者之修练,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为初步。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所谓气者,呼吸沉着之气,非强行呼吸之谓。所谓体者,稳静安舒,动作轻灵之谓。练神者不离气,不离体,不过以神为主。练气者,亦有神,亦有体,不过神的成份少。练体者,亦有神,亦有气,不过不知神之妙用耳。
[评赏] 清刘熙载曰:“学书通于学仙,练神最上,练气次之,练形又次之。”虽谈书法,但学书与修道,其理一贯。练太极拳者,若同时习练中国书法,不仅有文武互补之益,兼得异曲同工之妙,不亦乐乎。
如何修炼,雅翁强调,神也好,意也好,体也好,既有主次之分,更要“不可在局部上找,由自然中求之”。
“专想提神”则必为神拘,“专想沉气”则必为气滞,太极拳最忌“专想”,一有专想,则挂一漏万矣。
太极拳追求的是“大道自然之功!”切记。
(12)练太极功夫者,练时不可参杂外功之思想,否则必流入歧途;不可与外功拳兼行并练,否则徒劳而无功。
吾们太极拳功夫是内功,是气功,是柔功,是静功。在练太极拳是时,应当本着这个道理练。要用内劲,不用外劲;要用暗劲,不用明劲;要用松软沉重之弹劲,不用刚硬之僵劲。
太极拳之不用力,不是将身体弄成了懈懈怠怠,而是要有意识的沉着,精神的贯注,气势的鼓荡。
练太极拳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的区别就在于此。
练功其主要者,是在于蓄气养神上下功夫。心存静养,形如半睡,从表面上看来,象是无聊,然而却内藏无限的动机,精微细奥,普照全身。
有虚灵之气势,有腰腿之轻妙,有神气之充实,有气派之庄严,有动作之冷快。用之修身,则延年益寿;用之自卫,则防身御侮。
[评赏]保持太极拳的纯洁性,雅翁最担忧的歧途就是外功拳思想方法对太极拳的引诱。急功近利者,必犯此条,争强好胜者,必犯此条。
雅翁对内外功还专门作了区别比较,外功拳的特点是: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神意内敛;那么太极拳的功夫是怎样的呢: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神意内敛。因此,太极拳是意识沉着、精神贯注、气势鼓荡。
特别注意,雅翁把刚柔相济列为外功拳哟。
“决不是懈懈怠怠”,把“松”作为追求的目标者应认真体会。
心存静养,则精神必不外露,不存“专想”,则能普照全身。蓄气养神,自藏无限动机,稳静安舒,中和之气必备。太极拳内功之精微细奥,尽在此也。能如是,则腰腿轻妙、神气充实、气派庄严、动作冷快,防身御侮,延年益寿。
这就是纯正的太极拳。
(13)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的去相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了吗。
[评赏]刚柔相济,刚柔相济,害了多少太极拳家哟。雅翁这才把刚柔相济说明白了。一般而言,凡追求刚柔相济者,往往仅得其世俗之刚,即雅翁所最为担忧的掺杂外功拳的思想,得此刚,离太极拳道远矣。
老氏抱雌守弱,决无刚柔相济之说。并谓上善若水,水为至柔,随遇成形,常处下而为王。其刚则表现为洪水滔天,巨浪海啸,皆水之柔质未变而势已至刚也,非水凝结为冰之刚,即液体之柔变固体之刚也。
(14)练太极拳应以澄心定性为主要功夫。但澄定之功夫,须在稳静上着手,以俟静极默笃之后,才能澄得下来,定得下来。其所以澄,所以定者,是想恢复心无思想,身无作为。无为之后,心性始能光明,光明之后,自然之中发出来的知觉。
如练时拳意不上手,是身势不松,上下不随,内外不合,呼吸不舒故耳。一切总在稳静上找,如粗心浮气,杂念繁兴,必致愈练愈离拳意愈远,一生也不能上手。
虚灵为功夫第一要诀。练时稳静安舒,以养虚灵之气。用时冷弹脆快,以吐丹田之劲。多多体会虚灵之气势,苟无虚灵之气势,对方来手情形无从知晓,动时必胡顶乱撞,不成太极功夫矣。
放松软以长虚灵之气,智慧自生;正身心以立根本之源,庄严自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是练功夫最重要的规则。
[评赏]“稳静”是雅翁晚年最重要的拳学思想,是“虚灵”功夫的基础,太极拳的最上乘功夫“练神以还虚”就是从稳静中获得的。
稳静可简单理解为“身稳心静”。但习拳者一定要明白“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概念。一般而言,道家讲“静”、佛家讲“净”、儒家讲“敬”。三个同音字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有兴趣者可研究。道家讲静,是指一念不起。太极拳的“静”是与“动”相对应的拳论有云:“静中触动动犹静”。太极拳以静为主,静是基础。雅翁曾说:“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能悟到此,入道也。
雅翁提出的“稳静”, 这是他区别于其它太极拳流派的独特练习方法。只有以静为本的指导思想来练拳,才能避免挂一漏万而普照全身,推手时才能逆来顺受而舍己从人。所以练静是太极拳的方向和方法。而稳则是静的形体基础,形体不稳身心岂能静。
俗语也曾有“稳定压倒一切”的提法,这就是太极拳的修炼方法,不要自作聪明另辟蹊径。
在求稳静时,还要注意防止以下的倾向:
一是雅翁提出“大松大软”时,其后还有“各得其位”四字。所谓各得其位,就是指身势肢体在静的状态下,要“随意”“运”到符合动作姿势的要求,如果身势四肢没到规定的位置,那就是“随便”了。
二是有的为了求身体的稳定,刻意沉压,使脚下如钉在地上一样,任人推按而不倒,功夫也是功夫,可能就不是纯正的太极拳功夫了。
三是有人把“心静”理解为什么也不想,头脑茫然一片空白,这是死寂无象,也违背了太极拳无比灵机的要求。
四是“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雅翁语)
从网上曾经抄录过一段文章,不知是何方高人论“静”,余甚为欣赏,转录于下:
“拳术都是动功,太极拳要求练拳之时,神舒体静,若得体静二字的真实含义,必先知如何才能心静,心为身之主宰,一般学拳者,甚至教拳的人距真正的静界之境,恐怕还相当遥远!练拳时都欲求静而不能静,应该说动是因,静应是果,动是手段,静才是目的。可是实际上,练拳者盘架子时多不能达到真的“静”,顶多不过是硬装出一个静的样子来,因为思想意识净不下来,就是再练拳十年,二十年之久,离静的境界也还相当遥远。练拳中所说的“神舒体静”,是要求练拳做到体静,不是要求心静,只是将体静作为练拳的目的来追求的。恐怕都将体静误作是心静了。有说首先注意心静,说静是练拳的基本要点,可又都不是拳谱上“神舒体静”的真正含义。体静是指练拳套路动作中形体的静象,与“心静”是两码子事。心不静,神根本达不到舒,心是识神,识神妄动,元神根本无静可言。请君认真地分析一下各家对静的解释,主要不过是全神贯注,专心练拳。这本是大家都明白的浅显道理,实际与静字的含义无关,实际的不静与拳谱上的静字发生矛盾,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反而使人糊涂了。真静乃是身处于混乱之极之境而不动心,诚为自然本质之静。功态是意识之静,有心入静也属动心。执著于法,心被法转,真念不平,何静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