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功夫的锻炼,因个人的身心性格不尽相同,所以找的道理也不一样。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抵抗对方之来手。
太极拳要内外都放松。所谓内者,即心性思想意识;所谓外者,即五官面目,腰身四肢。所有的这些部位,如有一处不松,或松的不均不匀,不整不圆满,也就作不到好处。
太极拳的练功,应是将身心放的虚无,反听观内,以体会身心之合,若有为若无,为以修练身心的灵觉。盖观内者,才能作到身心泰然;无为者,方能作到无所不为;虚无者,才能含藏万机。
太极拳的动作,是要以心意为主,以思想来命令腰脊,由腰脊来领动四肢,这样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动作,而不是上也动、下也动、左也动、右也动、前也动、后也动,各方面部位一齐动,就算一动无不动了。因为这种动虽是各部位一齐动,却没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上的完整,而是零断自动。
如练功夫日久,应感到有神清骨爽,精神愉快的情形,这便是功夫已找到要领了。
[评赏]太极拳是艺术,是体现个人品性的载体。人的身心性格不同自有不同的追求和表现,道理不一样,效果也不同。学习什么样的太极拳靠的是缘分,是兴趣,是自己想往的目标。不可强求一律,也不必评论是非,无论教者、学者,随缘吧。
太极拳的练功方向,雅翁高度概括为:“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大松大软是形体上的表现,虚无的气势是精神上的外现,神明的感应是自己的感觉,莫测的变化是实战的效果。
大松大软就是指松,而且是最彻底的松。松是任何运动甚至于劳动和生活行为的统一要求,但太极拳的松更为彻底,更为奇妙,同时,也更为独特。世人都用常规的不用力来理解太极拳的松,或者把“松”当作太极拳的最后目的来追求,这就错了。松只是手段和结果,只有不求松的松才是真正的松,而且松得彻底,没有止境。
雅翁曰“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抵抗对方之来手。”真正大松大软了才能物极必反,也才能含藏万机,无所不为。世人往往认为太极拳的武术效果是坚刚的作用,由于太极拳的柔弱要求是不可否定的,因此自然就提出了“刚柔相济“是乎合情合理的观点。雅翁明确指出刚柔相济是外家拳的特点,因为他认为凡是有了坚刚的意念,就容易掺杂而不纯粹了。
刚柔相济是许多杂手为自己的外家手法提出的最好理由,活生生把太极拳的大松大软变成了可刚可柔的杂拳,失去了太极拳最本质的属性。中国古人把大道比喻为水,于是,后人了解到水的直观属性可以由液体的水变为固体的冰,也就是说从水中找到了刚和柔的统一体。因此,理直气壮的为自己的刚性属性找到了理由,其实这是很欺骗人的错误观点。极柔软的水之所以有巨大的刚性能量,不是指它固化为冰的刚,而是指它集中爆发的整体能量。如巨浪、海潮、乃至海啸的爆发,其能量威力却是无比,但并没有改变液体柔软的水的属性。另外,刚柔相济特别强调的是“相济”,如果说的是水与冰的形体改变,就无法相济,而是相对了,因为液体与固体毕竞是完全不同的物理形态。
但是,极柔软是怎么练出来的,依照书本是绝对练不懂的,这必须老师口传身授,学生身证体悟才能掌握,尤其是要遇到高手让你有所感受和体会才行。
但如何松?应该说雅翁已经把松的秘诀透露了。即内(心性思想意识)外(五官面目腰身四肢)都要松,而且是所有部位都要松,不能没有一处不松。更重要的是要松的均匀,松的圆满,均匀圆满的松是人们容易忽略的。
松已经很难了,但请注意,雅翁还要“将身心放的虚无”,虚无比松更进了一层,因为只有虚无,才能修炼自已身、心的灵觉。修炼灵觉,才是太极拳追求的目的。
具体的太极拳动作是心意命令腰脊,腰脊领动四肢的系统,这个系统有主动,有被动,但决不是上、下、左、右、前、后一齐动。老论曰:太极拳“凡此皆是意”,意领形随,四肢百骸又各有自在,方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能悟到此处,入门矣。
“神清骨爽,精神愉快”这就是正确方法练拳的效果。
(16)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即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荡,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又不动荡之形势,是非常的沉稳。上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也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腿脚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评赏]练拳时的身势如船行于水,比喻不错。但要注意,前语为“身如轻舟走”,后又为载重之船沉稳的行于江河之中。窃以为既已载重,何能轻灵?可否一解为两脚如浪,腿脚之进退、之虚实转换如波浪起伏推移,胯腰以上之身躯为叶,随波尖在原处浮沉,切不可横向移动矣。二解为全身如浪上之叶,应随波逐流(轻薄桃花逐水流),即不可死死的固守一处,以显稳定之功夫。
由于注重“沉”,学习者往往容易理解为“压”。四川重庆两地练杨式太极拳者,受这种影响深重,都重视腿脚沉实,身势下压,以求脚下桩功的稳定。这样容易造成膝盖受伤,许多练拳者多年后往往就是这种结果。“身势如载重之船”,但此论很难从文字上理解正确,需要明师以身示范方能明白,所谓“入门引路需口授”是也。此是其一。其二老论有言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其中一定要包括脚、腿俱要轻灵。而其他学习者却把身势的松沉错误理解为身势朝腿脚的沉压,这就违反了俱要轻灵的要求。雅翁强调的的身势,指全身虚灵后身势的自然下坠,是旁观者的感觉印象,自身的感觉体悟切切不可有沉重之感。还有就是雅翁强调要有虚无的气势,这也容易理解偏,气势是虚无的,是功夫到了炉火纯青时的自然流露,它只是旁观者的感觉印象,非习练者虚张声势,更非瞪眼竖眉,咬牙切齿所能形成的。雅翁拳照的确气势磅礴,要知道雅翁时代是强调武功的时代,雅翁也是以武立身扬名之人,因而他对“虚无的气势”的追求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从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极端理论上讨论,是不是也可以看成“过”了,与道的精神还有一段距离。余以为,神气内敛、威不外现,正大庄严、静穆祥和才是太极拳显示的大道真身。
(17)毛病有明者,有暗者,明者易改,暗者难除。手足高低不称,方向不正,腰胯不端,脊背不舒,为之明病易改。心意思想不对,动作神气不随,身心内外不配,为之暗病。此病若藏若露,摸不着,拿不着,口里说不出,故不好除。每见用功多年内劲不生,应付不灵,临事手忙脚乱,呆眉瞪眼,慌慌张张,胡顶乱撞,瞎拨乱扯,皆此病也。
[评赏] “心意思想不对,动作神气不随,身心内外不配”,这些暗病,带来的后果是多年练功却内劲不生,推手较技则应付不灵,雅翁认为此病难除。余以为别求他法,以稳静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