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而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而开合,并须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评赏]呼吸方面,不必过多注意,至于与动作相配合的开合鼓荡,须要“久而久之”才能“自然而顺随”,不可免力为之。
(7)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虽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着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
[评赏]“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在竞赛套路的太极拳中却是优秀标准,雅翁斥之为“不合生理”,习那类太极拳者,可深思。
特别要注意“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这句话,雅翁要求必须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雄伟的气势,而且要含藏不露,不要摆在外面。这是切中时弊的,可能许多太极拳家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软和柔动”是因为肢体放松而成的。但当“松”成了太极拳的特色和普遍追求的密诀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已经走错路了。雅翁此处为何把“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这句话提出来呢?因为松只是太极拳的手段和结果,决不是目的。单纯求松恰恰得不到真松,这是相当一批太极拳爱好者走入的最大误区。难道太极拳不需要松吗?非也,太极拳的松的境界是无限的,但是,它不是为了松而松的,太极拳更为重要的是稳静,只有稳静才能“均匀”、才能“沉着”、才能“雄伟”又“含藏”。
(8)练刚劲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不如练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就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的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评赏]此条把太极拳练法之秘诀已经说透。但是,前四步功夫可以说是递进功夫,一步比一步高级。但雅翁并非要求练拳者必须要经过这几个阶段,而是要求直接追求“练虚无”最上层的功夫。老子曰: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虚无乃太极拳之最高境界和最高标准。照此方向努力,由上下相随——轻灵绵软——虚无所有,循阶而进,“以达通玄通妙”的最上乘功夫。窃以为练太极拳始,即应以练虚无为目标,,不必退而求其次也。
上下相随(初步练法)、轻灵绵软(中乘功夫)、虚无所有(最后的研究)、通玄通妙(从心所欲),是四个阶段目标。
具体练法雅翁说的也很简单,胯必中正,腰脊领动,四肢不自动,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做到这几点,就可以说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了。
(9)太极拳的功夫,要细细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进去,悟不进去,就找不到太极拳的味道。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评赏]“精微奥妙”道出太极拳的高难度,拳论有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决非危言耸听。太极拳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动,不是靠“操练”而成,需要用心去“悟”,就是要多用思想,多用智慧。在练拳过程只有在“稳静”中才有可能多用思想,所以稳静是练太极拳的最佳方法。只有稳静,才能品味,才能蓄神养气,只有稳静,才能做到周身一家,才会有充实的内劲,惊人的气势。
(10)练太极拳神气内敛,收藏入骨,虚灵之气布满全身。要轻有轻,要重有重,轻者如百无所有,重者似泰山立崩,此言其虚灵之妙用也。但虚灵必先从实在处做起,轻快也必在沉稳上着手。功夫日久,始能得到真正的轻快虚灵。若初学讲轻快,必致一身零乱不整。若初学讲虚灵,必致流于漂浮,毫无作用。
太极拳是无为无不为之功夫,出手虚妙无比,包罗万象。万不可专于一手一势之作用,否则必挂一漏万。盖大道一以贯之,得其一而万事毕。
[评赏]雅翁把太极拳最上乘功夫“练虚无”的效果展现出来了,“出手虚妙无比,包罗万象”,也就是“要轻有轻,要重有重”。轻重这一对矛盾雅翁把它融为一体,成为一枚分币的两面,既能区分,又不能分割。所以,轻灵有实处,轻快有沉稳。否则即“零乱漂浮,毫无作用”。非功夫日久,不能悟也。
“一手一式之作用”即外家功夫,其病在挂一漏万,若只注意一手一式,则丢弃其余,无整体也。
太极“大道一以贯之”的一,指要用“无为无不为”的理论来贯通太极拳的全部和始终。“得其一而万事毕”的一,即贯通太极大道的“无为无不为”的思想理念,此为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懂得并实践这一个理念,就“万物皆备于我了”。东方思维即是整体思维,全局观念。另解“一”,即整体之一致,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