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好既然如此就从头开始说。
好既然如此就从头开始说。
话说;黄帝留下了本《黄帝内经》济世,他老人家自己拍拍屁股骑
龙飞升了。老子留了本《道德经》拍拍屁股骑上青牛也走了。
结果好好的:上古真人之道就这样没了。真的没传吗?事实上方便门早已经在世间了。黄帝指百兽为拳。古拳法就是常人得真人之道的唯一途径。此是方便门。
而懂得了拳法应该怎么修炼,也就看得懂《道德经》从而真正的会用道德经。
结果好好的:上古真人之道就这样没了。真的没传吗?事实上方便门早已经在世间了。黄帝指百兽为拳。古拳法就是常人得真人之道的唯一途径。此是方便门。
而懂得了拳法应该怎么修炼,也就看得懂《道德经》从而真正的会用道德经。
练形之五步功法
在《苌氏武技书》中言:“合练之法,为练形第五层功夫,乃形气合一,成功之法也。”但其对前四层步续并没有说明。今就我自身的体悟略说一说。
武艺从身体开始练起,自然离不开身体的道理。身体就是形,练武从另一方面说也就是掌握形体的运动方式,外在是形,内在是心,也就是心神。当内外合一,达到形神合一的地步就是功成之时。杨氏太极拳谱中提到过知觉运动这四个字。就是说先有知觉后有运动,比如下肢瘫痪的人,他的肌肉还正常,但就是不能动,而他能动时必然先有知觉然后才能掌控腿部运动。知觉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所掌控的。由神经末梢来感知外在。故而对形而言,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也是内外的关系。也有主次的关系。但人们能感觉到的是肌肉系统,用的也是肌肉系统,因强大而掩盖了弱小。使得人们只懂得发布命令,只懂得使用强大的肌肉力量。而对于真正的主体却越离越远。
中枢神经系统好比中央集团,肌肉系统好比民众。民众的力量是强大的,但也是自身不能统一的,要靠中央的能力去统一使用。不论是形体还是国家都是如此。这就是弱小驾御强大。中央集团都有一个首领领导,在人的身上就是心神。而这心神的力量比中枢神经系统还要弱小。故而人们都知道自己有心,但却都不了解它。它是身体的君主。古人教人修身就是使人了解它,懂得如何使用它治理并真正掌控自身。这就是明主在位,天下安宁。何谓天下安宁,养民而不用民。对太极拳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打拳是不用肌肉力量的,这就是养而不用。而当用的时后又能把全身之力集中到一点上,这就是统一,天下一统,和谐统一。从肌肉本身的不统一而使之能统一这就道。武道。古有言修身治国平天下,岂是虚语,有道在其中。能懂得治身,才能真正自主,不懂治身,也不知道谁在主,连主人是谁都不知道怎么主。
当不用肌肉力量时,另一个主体骨骼系统出现了,骨骼是仅次于肌肉力量一个主体,骨骼系统支撑着全身,它本身没有力量,但它可以传递力量,脚于地面接触,因为人体的重量地面会有抗力出现,这股力可以通过骨骼运转到周身,而要运转到周身就要骨骼节节贯串,脱节了就不行。正因为有地面争力,所以既使不用肌肉力量,但也是会产生力的。当然这只是力,还不是劲。
骨骼系统上面有筋贯串,人体有十二大筋为主体贯串周身主要骨骼,当然不止这些,而要使骨节能够节节贯串就需要筋来束住。医书有讲:筋以制骨,脉以制肉。就是说筋是管理骨骼,脉是管理肌肉。这就是主次,君臣的关系。有管理的主体在就要了解并熟悉这主体,若是心里只想着次体是永远也不会了解到主体上的。要了解筋于脉,就要知气。杨氏太极拳谱中言:气行于筋,膜,脉。气是可以感知的,有感觉就是有了知觉,有了知觉就能达到去控制主体产生运动。筋不光能伸还能缩。能缩才能制骨,使得骨节间缝隙小,这样才能使骨骼节节贯串。筋的力量永远是柔的,骨力是刚,当不用骨骼肌肉力量之时,不论如何都是柔劲。〈黄帝内经〉言:“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杨氏太极拳谱言:“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也。”这精气神之筋劲也就是内劲。杨氏太极拳谱言:“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神之内壮也。”故知道太极拳之所以柔练主要是养筋,进而到精气神上。
在《苌氏武技书》中言:“合练之法,为练形第五层功夫,乃形气合一,成功之法也。”但其对前四层步续并没有说明。今就我自身的体悟略说一说。
武艺从身体开始练起,自然离不开身体的道理。身体就是形,练武从另一方面说也就是掌握形体的运动方式,外在是形,内在是心,也就是心神。当内外合一,达到形神合一的地步就是功成之时。杨氏太极拳谱中提到过知觉运动这四个字。就是说先有知觉后有运动,比如下肢瘫痪的人,他的肌肉还正常,但就是不能动,而他能动时必然先有知觉然后才能掌控腿部运动。知觉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所掌控的。由神经末梢来感知外在。故而对形而言,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也是内外的关系。也有主次的关系。但人们能感觉到的是肌肉系统,用的也是肌肉系统,因强大而掩盖了弱小。使得人们只懂得发布命令,只懂得使用强大的肌肉力量。而对于真正的主体却越离越远。
中枢神经系统好比中央集团,肌肉系统好比民众。民众的力量是强大的,但也是自身不能统一的,要靠中央的能力去统一使用。不论是形体还是国家都是如此。这就是弱小驾御强大。中央集团都有一个首领领导,在人的身上就是心神。而这心神的力量比中枢神经系统还要弱小。故而人们都知道自己有心,但却都不了解它。它是身体的君主。古人教人修身就是使人了解它,懂得如何使用它治理并真正掌控自身。这就是明主在位,天下安宁。何谓天下安宁,养民而不用民。对太极拳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打拳是不用肌肉力量的,这就是养而不用。而当用的时后又能把全身之力集中到一点上,这就是统一,天下一统,和谐统一。从肌肉本身的不统一而使之能统一这就道。武道。古有言修身治国平天下,岂是虚语,有道在其中。能懂得治身,才能真正自主,不懂治身,也不知道谁在主,连主人是谁都不知道怎么主。
当不用肌肉力量时,另一个主体骨骼系统出现了,骨骼是仅次于肌肉力量一个主体,骨骼系统支撑着全身,它本身没有力量,但它可以传递力量,脚于地面接触,因为人体的重量地面会有抗力出现,这股力可以通过骨骼运转到周身,而要运转到周身就要骨骼节节贯串,脱节了就不行。正因为有地面争力,所以既使不用肌肉力量,但也是会产生力的。当然这只是力,还不是劲。
骨骼系统上面有筋贯串,人体有十二大筋为主体贯串周身主要骨骼,当然不止这些,而要使骨节能够节节贯串就需要筋来束住。医书有讲:筋以制骨,脉以制肉。就是说筋是管理骨骼,脉是管理肌肉。这就是主次,君臣的关系。有管理的主体在就要了解并熟悉这主体,若是心里只想着次体是永远也不会了解到主体上的。要了解筋于脉,就要知气。杨氏太极拳谱中言:气行于筋,膜,脉。气是可以感知的,有感觉就是有了知觉,有了知觉就能达到去控制主体产生运动。筋不光能伸还能缩。能缩才能制骨,使得骨节间缝隙小,这样才能使骨骼节节贯串。筋的力量永远是柔的,骨力是刚,当不用骨骼肌肉力量之时,不论如何都是柔劲。〈黄帝内经〉言:“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杨氏太极拳谱言:“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也。”这精气神之筋劲也就是内劲。杨氏太极拳谱言:“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神之内壮也。”故知道太极拳之所以柔练主要是养筋,进而到精气神上。
能达到感知精气神的地步,必然能感知中枢神经系统,由此才能掌控筋脉,以至骨骼肌肉。从中枢神经系统到筋到骨到肌肉共四层,此四层是形,内是神,故第五层是形神合一。从外到内,越外面的越强大,而制约强大的主体却弱小,因强大而掩盖了弱小,使人忽略了弱小,故而要体悟弱小,就必需放弃强大。安心于弱小,因为弱小制约并主宰着强大。人们喜爱用强大制约并主宰弱小,是不知其中道理。〈道德经〉言:柔胜刚,弱胜强。这在人体的主次关系上看很正确,而对外敌时就需要技巧来达到这一目的。太极拳的前辈们用一系列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而如今的人达不到前人的水准自然也就无法显示。杨氏太极拳谱中言:“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如此真正的太极拳必须达到化境的地步才能体现太极拳技击的奥妙。这就是人体的精气神练到一定的强度,能够自如的控制人体运动,这就是形神合一的境界。
〈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不断地放弃就是损,损之又损直到知神,得神为用,这就是道。太极拳谱中言:“太极拳所练在神。”它的根本就是达到练神的目的,但若连神是什么,在那都不知道又怎么去练呢?《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天下服也。”要了解自己的心神只有两种方法,文武之教,文武之道。《易》:“天下何思虑?天下同归而殊涂。******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从文武之道入手,进而达到知神,能知神然后才能练神,能练神然后才能化神,即神产生变化,只有自己的心神变化达到一定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道德之士,有德之君。而不是做了多少善事就是有德。所以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这就是古人教人真正目的。这件事不学不知。必学而有成才知。取天下常以无事,要夺别人正在掌控的事情时,自然先让他退位。这层境界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肌肉若一。都知道肌肉群有事时是各管各的,要若一,就必须不用肌肉之力,这样才能整合统一。这就是人体的以无事取天下。外事时,取天下和夺天下是不同的。这是人心归顺的事。作个比喻,娶女子,自然人家是同意的,而不同意时又要娶怎么办那就靠抢了。这一抢不就有事了。故有事夺天下,无事取天下。对内事来说,这人的身体本就是你的,自然不用夺了,故当以无事取天下。使民心顺,才能统一为用,不能达到肌肉若一,就是民心不顺,各自为政。外理内事是一样的。君王有事必劳民,劳民伤财的事不能干。干了会出事的。古言:道德经是君王南面之术,却没有人能实施,为什么,一没有自身的实修体悟,二不知文武二用不能偏废。应其用而用,不能守死理。而肌肉若一不用肌肉之力,是为了最后真正打击到人体时候的统一之用。不是不用。
人体从内到外的控制机体不光是上面四点,但这四点是能够被人掌握的主要部份。下面略谈具体层次。
第一层弃知
中国有少林武当两个门派为代表的两种不同分格的武艺体系。被人称作内家和外家。这只不过是外表的形式不同。而以功夫的终极层次论,两派是相等的,都是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少林有句名言: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而不论少林还是武当都没有练肌肉这一说法。对于初学入门者都讲究先换力。力由地起,自如得能运转全身才是能用之活力,能发能收,出去还得回得来。不像未经训练的人只发不收,而且有时连身体都一起跟了出去。说个比喻:带兵打仗,把兵派出去打,一出去收不回来了,哪去了,不见了,找不到了,这叫会带兵的将军吗。而真正会带兵的,兵无论多少都得记住都打到哪里了,以便随意调控。这就是区别,不是会发部命令就可以了。兵走没了怎么办,两个结果,一个是自己回来,另一个就是被敌人给截了,回不来了。在抗美援朝中就有这种事,一个师冲得太猛了,被截了。只有百多人回来,其他的说是上山打游击去了,反正没回来。作为个人自己的手脚就是兵,说少点就四处,多点十四处,也就这些要管理。而这个弊病在职业选手上也会出现。故而对于武者来说首先是要改变这一现象。要改变就要先弃力。只有先放弃本身知道的,才能逐步了解未知的事物。故先弃而后知。这一点始终贯穿在五层功夫的进阶上面,不然只会停留在原有的层次不能深入。
〈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不断地放弃就是损,损之又损直到知神,得神为用,这就是道。太极拳谱中言:“太极拳所练在神。”它的根本就是达到练神的目的,但若连神是什么,在那都不知道又怎么去练呢?《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天下服也。”要了解自己的心神只有两种方法,文武之教,文武之道。《易》:“天下何思虑?天下同归而殊涂。******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从文武之道入手,进而达到知神,能知神然后才能练神,能练神然后才能化神,即神产生变化,只有自己的心神变化达到一定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道德之士,有德之君。而不是做了多少善事就是有德。所以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这就是古人教人真正目的。这件事不学不知。必学而有成才知。取天下常以无事,要夺别人正在掌控的事情时,自然先让他退位。这层境界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肌肉若一。都知道肌肉群有事时是各管各的,要若一,就必须不用肌肉之力,这样才能整合统一。这就是人体的以无事取天下。外事时,取天下和夺天下是不同的。这是人心归顺的事。作个比喻,娶女子,自然人家是同意的,而不同意时又要娶怎么办那就靠抢了。这一抢不就有事了。故有事夺天下,无事取天下。对内事来说,这人的身体本就是你的,自然不用夺了,故当以无事取天下。使民心顺,才能统一为用,不能达到肌肉若一,就是民心不顺,各自为政。外理内事是一样的。君王有事必劳民,劳民伤财的事不能干。干了会出事的。古言:道德经是君王南面之术,却没有人能实施,为什么,一没有自身的实修体悟,二不知文武二用不能偏废。应其用而用,不能守死理。而肌肉若一不用肌肉之力,是为了最后真正打击到人体时候的统一之用。不是不用。
人体从内到外的控制机体不光是上面四点,但这四点是能够被人掌握的主要部份。下面略谈具体层次。
第一层弃知
中国有少林武当两个门派为代表的两种不同分格的武艺体系。被人称作内家和外家。这只不过是外表的形式不同。而以功夫的终极层次论,两派是相等的,都是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少林有句名言: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而不论少林还是武当都没有练肌肉这一说法。对于初学入门者都讲究先换力。力由地起,自如得能运转全身才是能用之活力,能发能收,出去还得回得来。不像未经训练的人只发不收,而且有时连身体都一起跟了出去。说个比喻:带兵打仗,把兵派出去打,一出去收不回来了,哪去了,不见了,找不到了,这叫会带兵的将军吗。而真正会带兵的,兵无论多少都得记住都打到哪里了,以便随意调控。这就是区别,不是会发部命令就可以了。兵走没了怎么办,两个结果,一个是自己回来,另一个就是被敌人给截了,回不来了。在抗美援朝中就有这种事,一个师冲得太猛了,被截了。只有百多人回来,其他的说是上山打游击去了,反正没回来。作为个人自己的手脚就是兵,说少点就四处,多点十四处,也就这些要管理。而这个弊病在职业选手上也会出现。故而对于武者来说首先是要改变这一现象。要改变就要先弃力。只有先放弃本身知道的,才能逐步了解未知的事物。故先弃而后知。这一点始终贯穿在五层功夫的进阶上面,不然只会停留在原有的层次不能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