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评赏(5)(正文)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评赏(5)

2011-04-01   妙手空空
核心提示:身桩:胯宜坐正,不前出,不后突,脊梁拔直,肩宜空,肘宜垂,切忌架肘耸肩。[评赏]注意“身桩”这个概念。现代体育运动锻炼的是...
  
身桩:胯宜坐正,不前出,不后突,脊梁拔直,肩宜空,肘宜垂,切忌架肘耸肩。
 
[评赏]注意“身桩”这个概念。现代体育运动锻炼的是外部肌肉,主要以四肢为主,即使锻炼身桩,也是以锻炼胸肌、腹肌为主要目的。如何锻炼内脏器官,现代体育没有准确的说法,只是认为通过有氧运动就会提高心肺功能。北京厚朴堂主徐文兵先生认为现代健身房应该更名为健体房,因为它只是健体,不是健身,这一字之差,道出了中国内功与现代体育的本质差别。因为中国传统的内功养生术注重的是“养身”,手脚的锻炼并不重要。这个观念反映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就有了“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的至理名言。
四肢是身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身桩来说,它就落在次要的位置上。雅翁把身形四肢百骸的要求精简到只是“身桩”,这就是他提出的抓大体的做法。而身桩的重点在胯,老论指出“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所谓腰腿求之,可理解为腰腿之间求之,腰腿之间为何,胯也。凡不能松胯,则立脚不稳,上下不随,周身不畅,必然手自舞之,足自蹈之,全身板结,不能整体协调。要知道腰、胯、肩是人身体的三大关节,首先要把这三大关节松开,才能逐步做到全身各个关节乃至细小关节的放松。身桩各部位,腰的板滞人们容易感觉,肩的耸结也较易明白,但胯的阻涩却最难发现。所以习练太极拳应首重胯关节的松弛和膝关节的畅达。雅翁提出胯,而他对胯的要求也很简单,“不前出,不后突,坐正”就行了,没有更多的复杂要求或奇奇怪怪的说法。尽管简单,却是没有难度的高难要求,需要细心体悟的哟。
“尾闾中正神贯顶”,脊梁是尾闾与头顶的连接处,若脊梁不直,则难贯上顶。脊梁拔直。这也是没有难度的高难要求,但它是立身中正的起码条件。
肩宜空,肘宜垂。注意,雅翁没有用传统的“沉肩坠肘”的说法,对肩提出的是“空”!肩如何空?首先要明白一般所说的肩,是把肩膀混为一体的。肩与膀应该是两个部位,“空”是指肩与膀之间的间隙,间隙越大,则越空,在运动时,肩与膀不要有丝毫牵扯。若架肘耸肩,身体与手成为板块,牵一指即动全身矣。窃以为,肩要稳,膀要坠,肘要垂。把肩与膀脱节断开,把小臂与大臂在肘处脱节断开,把腕部脱节断开,直至每一手指都脱节断开,就是空了。
 
头部:头宜虚灵着上顶,下颚含垂,舌宜自然舒适的附于上颚,不要用舌尖用力去顶上颚为宜,否则神意不舒,唾液不生。太极拳以自然为原则,作到大自然,大舒适,心神泰然之后,口中方有唾液回甜。
 
[评赏]能否有唾液滋生回甜,是检验太极拳练后是否心神泰然的重要标准。从雅翁拳照看,虚灵上顶之势明显,但下鄂含垂似乎不是每势都做到,还是当以自然顺势为准,不必刻意。笔者也曾听到重庆太极拳大家喻铭心先生说,雅翁曾经为他调整过身势,其中就是将其下鄂内收含垂,这一动作的修正,使他终身受益。舌附上鄂,这是气功家普遍使用的方法,不可用舌尖用力去顶,微微触及即可。
雅翁在此处提到“以自然为原则”,要求作到大自然、大舒适,这是完全符合中国理论原典的最高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后。法自然就成为了传统中国学术的最高审美标准,太极拳也不例外。
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太极拳所说的自然,非客体的河流山川的大自然,是指行为动作不预设目的,顺随规律,毫不做作,使手若行云,脚如流水的自然。另是指太极拳的各项技法要求,既要合乎道(老子哲学思想之道),又要合乎理(古典拳论之理),更要合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自然,如走路、吃饭、一些手工劳作等“习惯成自然”的自然。要把练拳时的心境与这些动作时的心境相比较,如果心境一致就是自然,否则就是不自然,那就需要慢慢调理自己身心,使自己的拳式动作慢慢做到自然而然,所谓“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指此。更重要的是心态要自然,如果抱着我开始练拳了的想法去练拳,反而就不容易自然。而那些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而“报仇雪恨”的目的去练拳,就更与太极拳的本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所以金庸说:“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境界罢。”
另外,有些太极拳大师为保持名誉或者财利,往往兼习杂门功夫以显示自己的功夫,这在心性上就更不自然,与太极拳的道也离得更远了。
请注意,雅翁再次提到舒适,而且是“大舒适”,为什么要舒适,前节已经叙述,学习者切不可随意放过。
 
呼吸:在初学时,只宜找呼吸舒适、自然深长即可。不必找以呼吸配合动作,这是练太极拳很要紧的一件事。必俟动作纯熟,养成习惯,虽在不注意之中,也能作到身心安舒,然后再逐渐地试探着以呼吸去配合动作,才能配合恰当,身心舒适。
 
[评赏]几乎每一个初学者在学习了很短的时间后就提出要学习呼吸法,总认为呼吸是中国传统内功的诀窍,老师也以呼吸法而神之秘之,学习者也对呼吸法想之望之,以为掌握了呼吸法就掌握了太极拳的钥匙。其实孟子“气以直养而无害”已经把呼吸的方法说透了,但人们还是不相信那有这样简单!但是,雅翁在这里说,只宜找呼吸舒适(又是舒适)、自然深长(又是自然),并把“不必找以呼吸配合动作”是练太极拳“很要紧的事”。雅翁这样明白的教导,那些神秘呼吸法、想学呼吸法的同志,该清醒吧。
 
用意:太极拳一再强调“要用意,不要用力”,又说“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所以入手功夫,就是要把意识贯注到每一个动作上去。后来到了最高境界,则是完全以锻炼神经的清醒灵感为目的。
 
[评赏]雅翁在此处再次提到“用意”,而且反复说“太极拳一再强调要用意,不要用力”,指出“有力则笨”。那么,怎么叫不用力呢?那就是要逐步做到一丝一毫的力都不要用。不要理解为只是不用大力,可以用合适的力,这种打折扣的说法都不符合雅翁原意。雅翁把大松大软作为太极拳的练功方向,是他对太极拳学理论的重大贡献。窃以为凡是能引起用力的观念都是错的,比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这两条金科玉律中的含、拔、沉、坠,都容易引起用力的概念,需要留意。
 
至于怎样才叫不用力呢,讲的人真无法解答,问的人以后也觉得问得糊涂。窃以为,在搞不清楚的现阶段,只注意这几个方向的力就行了:脚下不要有压力,手上不要有横力,全身有悬挂之力,不要有惯性力。
 
(花了几天时间,却只把雅翁对太极拳的总纲弄出来,试着在这个课题内努力把太极拳的基本观点表达出来,看来真是不容易。尤其是对雅翁晚年最重要的概念“稳静”的学习还没有展开,是最大的缺陷。因为本想把稳静作为重点研究,没想到就感到累了,在以后的精论中,再评介罢。颂之附识。2010-7-13)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练拳的感受
    下一篇: 练形之五步功法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59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