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一句话学太极拳9 -12(正文)

一句话学太极拳9 -12

2011-03-29   妙手空空
核心提示:一句话学太极拳9 ——太极拳的纲领是“正、静、清、和”简析:纲领,即大纲和要领,泛指为最高指导原则。昔有“国学大师、楚辞泰...
  

一句话学太极拳9

——太极拳的纲领是“正、静、清、和”
 
简析:
纲领,即大纲和要领,泛指为最高指导原则。
昔有“国学大师、楚辞泰斗”文怀沙先生在《文子三十三字箴言》中,用“正、清、和”三字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注释:“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宏扬斯三气也。”姑且不论“三气”归纳得是否准确精当,但细审“正、清、和”三字,在浅层次上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也还说得过去。窃以为,此三气若再加一“静”气,引进到太极拳中,即 “正、静、清、和”四字就可以成为太极拳的纲领,是我们必须严格信奉和坚持的原则了。
太极拳的要求甚繁甚多,诸如《十要》、《五字诀》等,头手身脚,里里外外均有明确要求,几不可同时尽习。雅轩先生讲,“我是抓大体,不琐琐碎碎的在局部上找。”何为大体?即能详而统之统而察之之纲领也,纲领立,方不举手无措,投足无方。
“正、静、清、和”何解:简言之:身正、心静、神清、气和。正者中也,中则恒定;静者安也,安则神聚,清者轻也,轻则灵虚;和者匀也,匀则谐顺。再言之:一无所偏则为正,一念不起则为静,一尘不染则为清,一视同仁则为和。正则“致中和”,恃中则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所谓庄严自有也;静则“守静笃”,静则无所不应,所谓我独知人也;清则“致虚极”,虚则无所不容,所谓人不知我也;和则“不争”,尚和者“不争而善胜”,所谓“无为无不为”也。余以为,太极拳参透“正、静、清、和”四字精神,正是实践贯通并宏扬太极拳之大道捷径。
 

一句话学太极拳10
 
——太极拳首重精神;其次,重下不重上,重内不重外,重身不重手,重竖不重横,重意不重力,重虚不重实。
 
简析:
所谓重,即重要,需要重视的意思。“首重精神”,指太极拳要把精神的锻炼摆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何谓精神?精是精力,神是神智,人有精神,则活力旺盛,生机勃勃。故老拳论有:“全身意在精神”。
 “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李雅轩还指出:“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因此,“若练时剑拔弩张,神气外露,则神气耗费,焉有充实之日,用时焉能有惊人之动作”。那精神又如何练呢?老拳论的要求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十三势行功心解》必须“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劲道始有收藏” 。而“心存静养,形如半睡,从表面上看来,像是无聊,然而却内藏无限动机,精微细奥,普照全身。......非此不能养出清醒之头脑,养出灵觉的智慧,养出充实的中气和疗养疾病的效果,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雅翁明确指出了精神的具体的练法是“养”:“太极拳在初着手时,就要在稳静上用思想,养精神、养中气、养灵智、养良知、养悟性、养灵感,以俟将这些东西充实起来,身体的健康和技术的技击方法也就自会有良好的效果,不待谋求也。”(李雅轩语)雅翁一连串的都是“养”字,而且不是“练筋骨、练皮肉”。可见,蓄养“精神”才是习练太极拳最为重要的方法。
而“重”又极易产生偏重、侧重,所以此句话“其次”以下的“重”都是偏重侧重的意思。有偏侧的话说出来就是错的,但又不得不说。为什么说它错呢,因为太极拳是无为的中和的不能偏颇的,若有所偏重,即“挂一漏万”。但为什么又不得不说呢?在上下、内外、横竖、虚实、身手、用意用力等这一对一对的矛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得不有所侧重。所以这句不该说而又不得不说的话,是极其重要的,初学者宜按此练习用功。2011-3-20
 
重下不重上:“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太极拳论》
重内不重外:“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太极拳论》
重身不重手:“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杨澄甫语》
重竖不重横:顶天立地之意,“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十三势歌诀》
重意不重力:“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十三势歌诀》
重虚不重实:“其妙处全在虚无。”(李雅轩语)
 
 
附:
“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清.刘熙载语)
太极拳的四步功夫:“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李雅轩)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下一篇: 太极拳指明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54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