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指明(正文)

太极拳指明

2011-03-29   寿川
核心提示:[颂之按] 寿川先生其文《太极拳指明》,实乃明师指路,要言不烦,值得细读。寿川先生起文不提套路,不讲技巧,更不涉呼吸,而是首...
  

[颂之按] 寿川先生其文《太极拳指明》,实乃明师指路,要言不烦,值得细读。寿川先生起文不提套路,不讲技巧,更不涉呼吸,而是首先强调“思维”方式,并明确这种思维方式规定了太极拳的练功方向是“朝着空灵走,朝着神明走,朝着虚无走” 。金庸先生也认为太极拳与其它运动相比,是独一无二,其因就是思维方式与常识不同也。所谓思维,亦即观念,即对太极拳“理”的认识。庄子要求由技而进乎道,所谓道,也就是理。太极拳若不首先在理念上解决认识问题,就找不到大方向,有可能不知不觉就南辕北辙了,不是落入旁门左道,就是“枉费功夫遗叹息”。文中还把太极拳思维即中国式思维与西方思维相比较,现代体育运动要求“更高更快更强”不断的做加法就是西方的思维,太极拳是纯粹的“中国式的思维”的产物,就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宗奉的老庄的思想方法。老庄思想是强调守弱不争,清虚无为。所以太极拳要求的是“更弱更小更无为”不断的做减法的思维。亦即《老子》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亦即道家内丹学中“顺则凡,逆则仙”,与我们习惯了的日常思维相反的逆向思维。所以,学习太极拳,首先必须解决这个思维问题,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
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理,其次要得法,最后还要用功。理虽明若法不清,也会误入歧途。所以在具体学习太极拳时,还必须明确太极拳不是技术而是艺术的观念,即不要偏重技巧方法的学习,而是侧重精神感觉的体悟。技术产品的标准大多是外在的,可以量化的,换句话说是“实”的,其产品甚至可以保证百分之一百的符合;而艺术标准却是内在的,其标准因人而异因时不同,换句话说是“虚”的,而且永远没有止境。技术产品要求标准化的整齐划一,艺术产品却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个性鲜明。因此,今日之拳不同于昨日之拳,每次要有新的体悟。正如书法作品,不仅各书法家的风格不同,就是同一书法家的作品甚或同一个字,也是不同的。(王羲之《兰亭序》20多个“之”字,个个不同。)原因是各自内在的体验不一样,在创作作品时表达内心体验时的时空不同。
强调个性化,但并非不规范,正如书法家们书写的中国文字都是相同的。尽管书法家的风格不同字形字貌有别,并不影响对内容的认读。而书法作品的审美标准如章法布白、力度笔势、神气韵味的要求却大致是相同的,这个标准也就是道,而“内在的“道”是不可以两说的”。太极拳架也是这样,因大师们的体验不同从而形成各家各派的风格,但他们轻虚无为的方向是一致的。在书法作品的不同风格之间,在太极拳的各类门派之间,我想,既然有所区别,在总体来讲,肯定还是会有高低优劣差别的。
我们在书法上可以选择真、草、隶、篆等多种外在形式,也可以领略王羲之的遒劲自然,颜真卿的正大雄强,或者赵孟頫的柔美秀逸等内在精神。在太极拳上我们最终能够接受那家那派,那就比书法上的选择难多了,内在原因是自己精神秉赋的呼唤,外在原因是能接触到什么样老师的缘分了。
 “层次有别”,也点出了太极拳的特点。所谓炼体以固精,炼精以化气,炼气以化神,炼神以还虚,炼虚以合道,就是太极拳的五步功夫,即太极拳的进阶之梯。太极拳是一层楼有一层楼的风景,高一层楼观看到的风光显然是低楼层无法理解的,所谓深者见浅,浅者见浅是也。深可测浅,浅则不可测深。所以有“下士闻道,大笑之”。所以坚持理想,把稳方向,走自己的路,让浅见者们笑吧。
“松就是松,不要添花样。大道至简,大道至易”,太正确了。但是,松要体会参禅的三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松,就是那山,那水的道机和禅味。
笔者对“今不如古”的判断并不赞同,当然,时代不同了,发明发展于农耕文明时代的太极拳功夫,在当今法制时代显然没有必要。但太极拳的内在精神和智慧,以及在生命科学的意义上,当今世界还是需要的。太极拳的历史使命远远没有结束,严格说来,可能才刚刚开始。尤其是太极拳十年不出门的教学方法,显然需要改革了,能不能也像牛顿科学一样,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让学生理解了呢?这才是当今太极拳研究的课题。
另外,文中把道家学说中“无”的概念简单化了,“无”作为减少被打击目标只是太极拳技术表现的一个方面,可不是唯一的目的。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无”的概念在思维心智方面体现的更大意义。
《自修的内容》是写完本篇之后才发现的,对初学者的指导更为明白清晰,也附于后。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54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