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学太极拳5
——练太极拳的方法是“虚静”,追求的目标是“中和”。
简析:
“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本来就是分开解释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16章)因此憨山把虚静分为内外来解:“虚,谓外物本来不有。静,谓心体本来不动。”也就是说身外无物曰虚,心中无念曰静,就与太极拳的体、用之说相对应了。庄子则将虚静分为二层来解释,一层是通过“忘物”以达到“虚”,二层通过“忘己”来达到“静”。“静”的层次显然高于“虚”,故若无“虚”的功夫,“静”之境界则难以达到。当其达到外无物、内无我的“虚静”之时,即谓之得道:“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16章)得道就是返朴归真,不过,它不是回到混沌的无极状态而是升华为“澄明”的太极状态。这种由虚——入静——而明的过程,就是获得人生大智慧的路径。有“明”则能知常,即能用智慧去观察、分析现实条件(观有),并能随其变化以顺随适应和应对。另外,从太极拳的武术效果上讲,能虚则有无限的包容性,可以“任他巨力来打我”,能静则有活动无限的可能性,可以“因敌变化显神奇”。所谓“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道家修养主旨的虚静,本来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哲学思想,后世道家则多将“虚静”用于“养生”:“恬愉虚静,以终其命”。 《淮南子·精神训》从养生的角度看,虚静能养生也是符合现代科学的道理的。因为一是使精神情志归于平静;二是让肌腱肉体减少消耗,所以中医也有:“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说法。而虚静的概念,同样影响到中国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国历代以来的艺术家,都强调必须具备“虚静”的心境,不受外物和杂念的束缚与干扰,内心清明,心神专一,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创作。汤贻汾《论画析览》云“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滞结。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可见,把虚静概念引入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太极拳是多么的必须和自然。
已经够费心讲虚静这个词了,下面还得讲讲中和这个概念。“中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曰:“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儒家《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你看,只要君子能够做到中,就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如果引用朱熹的解释,恐怕更让你头痛了。其实中庸这段话,非要引用在太极拳的武术效果上,也可以附会为:前句言君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发而有节,即能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发劲击人的机会;后一句是说劲既已发出,则能知道控制自己发劲的分寸。一句话,就是能控制,而控制尺度的标准就是中,因此君子必须守中用中,把握住自己的基本原则。何为中,简而言之,空间中的任何两个极端,都有链接两极的中心点,这个“点”就是“中”;何为和,不使两端断开,就是“和”的作用。另外,“中”也可以理解为中正不偏,“和”可以理解为均匀和谐。“中和”作为美学概念也同样影响中国的艺术领域,如中国艺术特别讲求“中和之美”,所谓“中和之美”,就是不偏不倚的内在质,外现为一个既不过分、又非不足的矛盾对立、和谐统一的美的形态。(这个美集中体现在太极图中,参看附录。)
太极拳为什么特别讲究“中和“之道呢?理由是在自我练习中要求身躯中正不偏以求稳定,平衡圆满以求舒适。从对敌应招的武术效果讲,要保持无我无敌、无胜无负物我皆忘的空灵精神状态。其他很多武术都是要讲究出拳迅速,有爆发力,这样才能击倒对手,但是太极拳绵软无力的“粘”在对手身上,处处控制你,让你有劲使不出,心悦诚服。这也符合了中国 “以和为贵”的思想。
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如虚静、中和等概念既有广博宽容的外延,又有深刻准确的内涵,但它被专家们绞过去翻过来的解释,反而让人不知所云了,尤其是传统文化修养不深的现代人,更不知所措了。我是故意引用这些复杂概念的,就是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也好,技艺也好,都必须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走出玄学,融入现代。比如虚静中和这么重要的大概念,我们都可以用现代思维方式简单的理解。如虚就可以理解为疏松不实之意。引入太极拳来说:所谓虚,就是大松大软;所谓静,就是稳定舒适;所谓中,就是中正不偏;所谓和,就是平衡圆满。初级阶段能领悟到此,足矣。再费心思去旁征博引,自讨苦吃,何必呢。
“《太极图》的美有五大特点:一、它是圆形的美,曲线的美,与西方以十字架和黄金律为代表的直线的美、长方形的美不同。二、它是均衡的美、对称的美,黑白两鱼,均衡对称的构成一个“和谐”的大圆。三、它是阴阳中和的美,白色代表着阳刚方面,黑色隐喻着阴柔的方面,阳刚与阴柔相交相融,共同构成互生互动的“中和”之美。四、它是一种范本式的美,美得不能再美的美,《太极图》中间的反“S”线,是一条“恰到好处”美得不能再美的曲线。任何的一点移动,都会破坏它均衡对称的中和美。五、它是动中有静的美,阴阳二鱼似在一个大圆中永恒地旋转,但旋转中又保持着一种宁静,总之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和之美,和谐之美。” (周来祥/山东大学)
一句话学太极拳6
——手上不要有横力,脚下不要有压力,脊柱不丢悬挂力,肌肉没有紧缩力,绝不能有惯性力。
简析:
前几句都是从观念上说太极拳的本质属性,现在应该落实在具体方法上了。我想先说“用意不用力”,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个具体方法已经广被人心。但细究起来,可能练了几年甚至一辈子太极拳者对于这个问题都是似是而非的。太极拳真的不用力吗?不用力又如何形成动作?要知道世上没有不用力的运动,太极拳只是用力最小最少的运动而已。何为“最小最少”?这是无法量化的目标,只能说是无限减省下去的方向,最终达到绝不可能达到的所谓“无”的境界。而当这个不用力要求与其它运动相比较,完全可以忽略了,以至于形成了不用力的印象。但如何不用力,没有明师口授身传确实难得要领。在这里,我只是建议注意不要违反这些用力原则就行了。手有横力就是乱动,脚有压力就是不匀,脊柱无悬挂力就是懈,肌肉有紧缩力就是硬。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惯性力,太极拳的每一动作,都是可控制的行为,了然于心的,而惯性力是不可控的,那些“行云流水”式的动作,其实就是惯性力的表现,需要注意克服。
提到“无”,忽然想到必须引用《老子》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则无不为”。
又突发奇想,人类的进步途径好像也遵循了不断做减法而趋向于无的规律:农耕时代——工业革命——科技进步——信息社会。在这个进化中人的体力劳动逐步得到了减轻减少,趋向于无;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的对象土地——机器——自动化——电脑,也越来越小越虚,也趋向于无。另外,人类使用的能源成本也不断减少并趋向于无,从最初的树木取火到煤炭供热,进而电能——石油、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
是不是从中也可以悟出点什么是老子所说的“无”呢?懂了“无”,才能理解什么是“无为”,理解了“无为”才能理解为什么可以“无不为”。当然,“无”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大概念,并不是减少用力这样简单,但到此时,你开始懂太极拳了。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