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论大武术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正文)

论大武术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

2011-03-29
核心提示: (本文在成稿的过程中,杭州师范大学周伟良教授、首都体育学院周之华教授、上海体育学院郭玉成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张继生教授提出...
  
 
       (本文在成稿的过程中,杭州师范大学周伟良教授、首都体育学院周之华教授、上海体育学院郭玉成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张继生教授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特致谢意!)

       众所周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武术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明确提出发展武术事业必须要有大武术观的意识,必须树立大武术观的思想,并在多种场合阐述和解释了有关大武术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应该说,公开正式提出大武术观已经为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开拓规划出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本文试图对大武术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必要的阐释,以便抛砖引玉,进而能使更多的学者和武术工作者关注和研究大武术观。

       一、什么是大武术观

       大武术观是在全面系统总结过去武术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指导当前和今后武术工作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大武术观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建立在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诉求环境下的一次革命性的理论创新;它是建立在从理论上深刻地把握武术的内涵,从实践上全面地把握武术工作大局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它是建立在全面分析了武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基础上的科学决策的结论。大武术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武术最高领导层在发展武术指导思想上的全面成熟,标志着武术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来临。

       大武术观既是发展武术事业的理论基础,又是武术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系统的武术价值观。大武术观是从武术的历史与现实的民族利益出发,倡导全面认识武术的文化价值、体育价值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思想性和系统性的核心特征,倡导用历史的眼光,从宏观的角度、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武术的存在与发展。

       大武术观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它不仅强调和追求武术发展的多元化路径的开拓,而且强调和追求武术发展的历史性、当代性和未来性价值的利用和开发。它不仅追求武术发展满足国家民族的需要,它更追求武术发展满足世界人民的需要。它的提出,对于实现武术普世性价值的全面挖掘和开发,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二、为什么要树立大武术观

      (一)树立大武术观是武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趋势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在理论上不断地发展完善,在技术体系上不断地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形态。进入现代社会后,武术又发展出竞技套路和竞技散打。历史发展带给武术博大精深的内容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树立大武术观,才能完整地把握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树立大武术观是宏观把握武术工作局面的现实需要

       武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表现形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术包括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从功能形态上看,武术包括竞技武术和社会武术。从社会价值上看,武术具有健身、娱乐和防身的多种功能。从文化属性上看,武术既有体育属性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一般的体育项目相比,武术不仅包含更加丰富的技术内容,同时涉及哲学、宗教、医学、心理学、艺术、文学等多门学科。只有树立大武术观,才能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武术工作的全局。
       (三)树立大武术观是全面分析武术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从1982年国家体委提出武术走向世界的战略以来,目前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国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武术要想在世界主流文化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要进一步现代化、标准化。武术的竞赛、交流、表演、培训和科研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只有树立大武术观,才能从战略的角度把握武术的发展方向。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53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