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指导学生练习太极剑
陈氏太极拳自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至今,已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太极拳不仅在陈氏家族的传习中名家辈出,而且在向外传播过程中由各个优秀代表人物新创了杨氏、孙氏、武氏、吴氏的太极拳。无论在陈氏太极拳中,还是在其他流派中,太极拳名家和代表人物的出现创造了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醒目的里程碑,确立了各自的历史地位,同时,名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经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术。在众多的太极拳名家中陈氏第十六世陈鑫首次完整的把太极拳理论和技术撰写成了文字,展现了太极拳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深的太极拳技术,从而为后人研究太极拳理论和技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 陈鑫著作的重要历史地位
陈鑫(1849-1929),字品三,陈仲甡三子,陈氏第十六世。清末岁贡生,近代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他自幼随父习武,天资聪慧过人,深谙太极武功之精奥,后遵父命习文,文武兼备。为阐发陈氏世传之太极拳理,发愤著书立说,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改为是名。)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谱》等,其中以《陈氏太极拳图说》为代表。该书从1908年动笔,其时,公已年近花甲,到1919年完成,历时十二个春秋,书稿成时,已近古稀。十二年中,他对该书倾注了全部精力,不避寒暑,沤心沥血,多次修改,亲手抄录而不懈,其抄本有四,每稿洋洋二、三十万言,其毅力、精神确实感人。该书图文并茂,拳势取经络而通变,拳理师周易而同规,理精法密,显微阐幽,精朴悉陈,细腻明透,为拳坛理论之丰碑,武林修学之经典。多年来,此书弥传华夏,风靡海外,武林界争相宝之,东南亚、日本、欧、美各国亦见译本,实为不朽之盛业、太极拳之精典也,该书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向太极拳高峰攀登。(参考引用:陈氏第十九世陈立清所著《陈氏太极拳小架》--- 香港银河出版社)
二、陈鑫拳架的重要历史地位
陈氏太极拳创编和被传下来的应该只有一种练法,对陈氏太极拳的技术(大架、小架)体系的形成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氏十四世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平、陈耕耘等。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
据《陈氏家乘》记载,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明士多出其门”(陈家沟有陈公兆力斗疯牛的传说),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庠生,习太极拳。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 …有本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陈耕耘亦师事焉。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睾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陈公兆、陈有本父子皆武学造诣深厚,弟子名家辈出,有本之艺显然是得到父亲真传,并且在陈有本之前之拳架,即小架已经存在。小架具有刚柔相济、螺旋缠绕、快慢相间的风格特点,一路柔多刚少,二路刚多柔少,而且因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训练方法,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并非像有些书上所说的“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
十四世陈有本教授族侄陈耕耘,开始有了大架,大架因其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陈有本和兄长陈有恒,及陈有恒的两个儿子陈仲甡(陈鑫之父)和陈季甡,均文滔武略,都是陈家沟太极拳史上公认的著名拳家,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的后代,著名的拳家陈氏十七世陈子明,以及陈王廷之弟陈王前的后代,如陈氏十八代陈鸿烈等,均是习练陈氏小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