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心经(6)(正文)

太极拳心经(6)

2011-01-11   王志远
核心提示:太极拳心经——从一则谜语所想到的太极拳境界王志远  五管不用。此处之五管者,“心”、眼、耳、鼻、口也。   “心”是生理、...
  
 
太极拳心经
 
——从一则谜语所想到的太极拳境界
 
王志远
 
 
  五管不用。此处之五管者,“心”、眼、耳、鼻、口也。
 
  “心”是生理、精神合一的代名词,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灵明一窍。“心”、眼、耳、鼻、口对应之脏腑分别为心、肝、肾、脾、胆。心之神发于目,则谓之视;肾之精发于耳,则谓之听;脾之魂发于鼻,则谓之嗅;胆之魄发于口,则谓之言。五管是人体的物质性感观,是适应物质世界交流的,人类的感知学识往往来自五管。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失误就在于低水平的感知器官,耳目等五管对人的制约束缚和封闭。从而使感觉水平局限停留在这种只知有物,不知有气的愚昧状态。只知用“心”去求静,一有用心,则“君心正闹着”,早已不静了。只知用眼去观察,见真是真,见假是假,则真假难辨。只知用耳去察听,听是皆是,听非皆非,则是非难分。只知用鼻去嗅闻,闻香是香,闻臭是臭,则香臭难分。只知用口去说道,说道是道,说理是理,则道理难明。缘因其所知,所能、所有皆是实相,则心必为见色闻声的实相所动而牵将去,若一向去则心便坏了。诸事缘于心,心一乱,甚么都乱。方寸既乱,自然做不到一尘不染,万境皆空,心法双泯,物我两忘,则不能修身以正其心。所以太极拳练拳行功要求含其光明,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一意冥心,静想中处,抱元守一,渐至泊然不动,精神附于守而不外驰气,维蕴于中而不旁溢。以求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魄在肺而不从鼻漏,神在心而不从口漏,精在肾而不从耳漏,意在脾而不从四肢孔窍(涌泉、劳宫)漏。直至真续力久,日月已足,效验既形,然后引达,以至于无漏。此即《老子》所谓:“塞其兑,闭其户,终身不勤。”亦即“五管不用”。太极拳采用内感、内想、内视、内听、内息的五内心法,进行内部环境的净化、平衡、改造和锻炼,为的是让五管渐渐少外用,以至不外用。眼不视(视而不见)而魂在肝,耳不闻(听而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经过多年的炼养升华,一旦用不着耳目等器官,就开启了大道之门,超五管的功能,超五管的全息感知,超级的“天人感应”现象就出来了。此即所谓“闭住五管天地通”。通则灵,“灵”这一先天的自然之能,包含了灵通、灵察、灵知等灵感和机灵。正是这超越了五管感知的灵感灵应,体证了太极拳“真空化妙有”的灵机妙用,应验了太极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灵应之能。此皆“五管不用”虚灵不昧之精神象征。(待续)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太极拳心经(5)
    下一篇: 太极拳心经(7)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02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