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谈对太极拳技击功夫的认识(下)(正文)

谈对太极拳技击功夫的认识(下)

2010-12-07   武魂   罗名花 李万斌
核心提示:  接上期  六、太极拳的软、轻、重、灵   软是外似绵软,而刚实蕴于内。太极拳中讲的软,并非是不用力和没有力的软塌,没练...
  

  接上期

 

  六、太极拳的软、轻、重、灵

   

  软是外似绵软,而刚实蕴于内。太极拳中讲的软,并非是不用力和没有力的软塌,没练过拳的人的懈软,而是不用拙力的柔。柔在前、刚紧随其后,为的是以柔在前便于试探对方的来势,一旦得机,再用刚劲发手,这就是“接劲为柔,发劲为刚”原则的体现。

   

  轻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识揣摩,惟以意思运行”。只有越省力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听探顺化,沾粘走转全是在轻的基础上进行的。

   

  太极拳的轻缓,正是为了求得重快。能轻则能松,能松则能重快,能重快则发放才有保证。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以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轻快沉稳方为得宜。

   

  太极拳在轻重用力方面是随重用轻,随轻使重,充分发挥轻重的效能。拳诀说:“双重行不通,单重倒成功”。就是说,双重是力与力争,相持不下,我欲去,你欲来,结果是力大胜力小;单重是我用力击出时,使对方失去抵抗力,达到我发着用手的目的。能有此种能力,必有纯熟的“随”的功夫。单重用得好,就可以使对方落到空处。所以说用重不如用轻,用轻不如用空。能够运用使对方处处落空,这在武技上可以说是最上的高手。

   

  事实上,太极拳竞技中的轻重,是指由我方确定一定强度的劲力作为基准去衡量对方劲力的质量。我方的劲力就是天平上的砝码,对方的劲力则是未知重量的物体,通过接手时的比较和运动过程中的“秤量”来确定对方的轻重,即“权彼来力之大小,丝毫不差”,以达到技击较量中的“重里显轻勿销停”或“重里显轻必发手”以制敌的效果。拳诀说.“你轻我也轻,你重我来撑;你缩我用崩,沉拔翘板功,弹你必腾空”。就是轻重用技的真实写照。

   

  “灵”,精敏神巧全在于灵。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灵,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敏感的“灵”。如此反复锻炼,始能做到快慢轻重,随心所欲。听探之准确,化发之机智,即是灵的表现。

   

  七、独具特色的太极拳慢练法

   

  太极拳通过慢练来摧僵化柔,时时调整身法,纠正错误,求得意、气、劲、形的完美结合,达到“浑然一体,周身一家”的境界。

   

  这种训练看起来似以缓慢为基调,但这正是太极拳速度素质训练的有效办法。俗话说慢拉劲快开弓,这种缓慢的然而是不断进行的意气、身法、内劲的调节训练,即如不断反复地进行张弓的练习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做到了姿势正确,又能将弓拉得满满的(即逐渐增长了浑厚,沉重而饱满的内功),那么,只要箭一搭上,自然一触即发,迅不可挡。拳论说:“彼挨我何处,我意即到何处,气也从之而出,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到了这种阶段,实际上已完成了由慢到快的转入,进入“慢能慢到十分,快能快到十分”、“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境界了。

   

  八、太极拳击的“动”与“静”

   

  太极拳的“动”,是意动、气动、劲动三者紧密结合。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身体外部各个部分都在动(这种动产生的结果是涣散的、无威力的),而应理解为在意、气的统领下,内劲通过外形表现出来的全身协凋,节节贯通。

   

  太极拳的“静”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身体外形上的静止,而应该认识到这种静是在精神高度集中下的镇静自若,是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根据外来信号作出反应的冷静。所谓“一静无有不静”,应理解为全身处处调整好了,达到浑然一气,周身一家,蓄劲待发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使对方不战自怯的威慑力量。

   

  箭搭在弦上,弓被拉得满满的,这时尽管箭是静止的,可是谁都知道它将一触即发。

 

  当老鹰抓兔子时,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是随时根据兔子奔跑逃窜的方向和速度来变化,这个运动过程包含有始终把握住主动权的冷静,即经云:“形如捕免之鹘”。

   

  猫抓老鼠时,眼睛紧紧盯住它,并悄悄地接近它,这里面包含着高度集中精神的镇静。经云“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神如捕鼠之猫”正是此意。

   

  运动中,当对方主动出劲时,则正中我下怀,我正好用“以静御动”的原则,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当对方不进攻,想与我对峙时,我可主动出劲,迫使对方作出反应,破坏对方的静。此时看起来似我方先动,但这种动是“于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即引诱,是探知对方反应劲路的动,是像鹰捕兔子那样的把握主动权,保持冷静的动。即所谓“虽动犹静”,并且,讨得消息后,立即作出调整,迅速完成由动到静的转换,然后于对方发劲之前,先于对方,将对方击出,做到“彼微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先发制人。

   

  九、太极拳中的松紧关系

   

  松指的是身肢放松,紧指的是周身或局部在一刹那间的骤然用力。单纯的松是“懈”,单纯的紧是“僵”。懈则软弱无力,僵则滞重呆板。故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在应敌时,松是手段紧才是目的。也就是说,松是为紧服务的。比如,与敌接触时,先要全身放松,触敌之后,骤然一紧,惊弹之力,方能产生。但是,必须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即一般人所谓的“放松(这是人人都会轻而易举做到的)”,在拳术技击的立场上讲,实质上是懈,是一种拳病,并非真正技击意义上的松。没有受过训练的人的紧,是硬、僵滞,并非技击意义上那种发自体内的浑厚的、整体力的爆发状态的紧,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在运动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究竟是松好,还是紧好,松到什么程度,紧到什么地步,都离不开当时所遇的情况。如对方向我进攻,我一味地松,结果被对方冲垮了防线让对方进来了,对我造成了威胁,这时的松就错了,而换一种情况,当对方向后拉我的时候,我一松叫他落了空。没拉动,他反而失去了重心,这时的松就对了。紧也是一样,发劲时就要调动全身一切能量,在一瞬间浑身一紧,这时就不是怕紧,而是唯恐紧得不够。还要利用假借刺激精神状态的激发,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出更大的内劲力量。当然总的说起来,练拳以至应用都是松的时候多,紧的时候少,松是经常性的,紧只是一瞬间。

   

  十、太极拳中的柔与刚

   

  由于对劲的刚、柔和对刚劲、柔劲缺乏正确的理解,导致一些人以劲力的大小、轻重作为区分刚劲、柔劲的标志,误认为劲力大就是刚劲,劲力小就是柔劲。因此,他们在练太极拳推手的初级阶段,为了重点锻炼粘走相随,不丢不项的功法时,常常因片面追求柔劲而忽视甚至抛弃了劲中的刚性,于是出手和对手相粘,只是轻轻挨着,在粘着点上没有适度的劲(抵抗性),运动起来松松吊吊,呈现出一派典型的、虚到全然无力(懈)的状态。当对方稍微用劲按来,轻易地便将其势按匾,贴身而动摇了桩步(犯“匾”),或者当对方快速回手撤退时,又因缺乏弹性而来不及伸手进身粘随(犯“丢”)。这种推法,完全丧失了武术的对抗性,因而也起不到锻炼技击的作用。

   

  拳经云“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也就是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刚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迫不捷。运动之功久,摧僵化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粘连沾随,腾闪抖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无不得其自然。必须清楚:太极拳的柔,是软中有硬,真柔表现在按之则下,起之则上,可以上下相随,才是柔中有刚,外柔内刚。有了这种真柔的功夫,才不易被人攻破。又如用刚劲进攻对方的虚式时,要柔劲紧随刚之后,才叫真刚。如果刚中没有柔劲在后支援的力量,这种刚就容易被折断。只有意识上形成刚柔相济的状态,才能够做到欲刚能刚,欲柔能柔,刚柔随心所欲。

   

  技击搏击中的刚是指随机迅速将隐于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一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的,无坚不摧的劲力。有了这种疾用骤发,迅猛刚实发人的爆发劲,才真正练好了刚劲。只有练好了刚劲,才能进而再追求高妙的柔化劲。但在追求柔化劲的阶段,也不可削弱对刚劲的培植。如果抛掉刚劲而单练柔劲或化劲,最终是没法求得的。如果丢掉刚劲,放弃发人本钱的提高,就等于去掉了根本,什么抖劲、炸劲、凌空劲等等高难劲路,就更无从求得,甚至会得不偿失。只有走对了路,把刚劲首先真正练好了,再把发劲的过渡动作从自然、轻松的技术分解中,求得缓动骤发,沾身纵劲,无坚不摧。由练精化气,而至练气化神,运用而又熟练之,自然渐渐地就会气沛神盈,妙劲会逐得之。到此地步方至柔极自化,周身通灵,由气沛神盈,而至虚极静笃,则练神还虚,沾哪哪有,渐及不意而发,则化劲亦可逐得,自体动作成了高度的自动化,随时可以应付对方的任何攻击。但是,这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体会。当然,如果刚劲根本没有练好,竞想提前升极,求得“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那就只能以失望而告终。(全文完)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785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