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谈对太极拳技击功夫的认识(上)(正文)

谈对太极拳技击功夫的认识(上)

2010-12-07   武魂   罗名花 李万斌
核心提示:用力学原理来说 ----谈对太极拳技击功夫的认识(上)   编者:中国武术理论为什么要引入五行、八卦的思想.仅仅是为了唯恐它不...
  

 

 

用“力学原理”来说

 

----谈对太极拳技击功夫的认识(上)

 

   

  编者:中国武术理论为什么要引入“五行”、“八卦”的思想.仅仅是为了“唯恐它不神秘.用以吓唬外行,抬高身价”吗?编者因为相关学养不足.因此对下文的这个结论还真不敢说三道四,不过即使暂时对“五行、八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弄不清楚也不要紧.这并不影响我们听听本文作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谈谈他们对太极拳技击功夫的认识。本文原标题是《朝夕盘打.默识揣摩》,现标题《用“力学原理”来说》是编者加的,特此说明。

   

  过去在太极拳中,附会五行、八卦之说,不过是唯恐它不神秘,用以吓唬外行,抬高身价罢了。杨式太极拳技击家李雅轩先生钻研太极拳一生,在拳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就反对五行、八卦之说。通过我们的自身实践,也说明五行、八卦和太极拳并无必然的联系,力学原理是完全可以说清楚其中的道理的。太极拳本身并不神奇,但功夫到了高水平,确实又令人感到神奇,这是功夫上、认识上的差距。简单的比喻就如同卫星、航天飞机、宇宙探测器、宇宙飞船,以及巡航导弹、飞毛腿导弹、爱国者导弹,及至生化武器、核武器氢弹、原子弹等高精尖技术的创造者和技术人员与一般的普通常人在知识、技术、能力、认识上的差矩一样,前者认为并不玄妙莫测,而后者却认为太不可思议了。然而诸多尖端技术的存在,并不是在做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没有什么神秘奇怪。

 

  一、“四两拨千斤”的实质

   

  “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技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也最容易使人疑惑。所谓“四两拨千斤”,绝不是以纯四两拨真千斤。它是以掌握纯熟的技巧,比喻推手中重视以小力破大力,以少胜多的形容用语罢了,同时要有坚强的实力作后盾。正如吴孟侠先生在其名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一书中所说:“俗谓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并非纯四两来拨真千斤。拳诀说:‘练成千斤力,只费四两功’,是说要有千斤的收获,只用四两的力量达到成功。例如,对方以全身整力如同千斤之势来袭我时,因我用圈环法,滑走来力,使他失去重心,就可以用四两之力拨动千斤之势,达到制敌之目的:倘若四两的力量不成功时,尚有似千斤之力在后接应周旋,也并非以纯四两敌千斤之说法”。

   

  太极拳讲“四两拨千斤”实质上是极重视在运动中借力使劲,即借助对方进攻的力量,自己只需要使用较少的力量,去改变对方力量的方向,从而破坏进攻者的身体重心,最后变成一个合力去制胜对方。但是绝不能理解为练太极推手只需很小的力量就够了,不需另外再练什么力量。其实,太极拳技击推手也是一种身体接触型的对抗性运动,推手技巧运用得再纯熟,没有一定的力量做基础也是不行的,因此,练推手仍应重视力量的训练,除了练习下肢的屈伸力量,腰、腹、背肌的力量以及上肢的屈伸、展收力量外,更应重视上下、内外的合力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太极拳推手的技击技术。

   

  在这一方面,太极拳家罗基宏先生作了一针见血的说明。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太极拳技击实践体会,大胆而坚定地指出:“要想四两拨千斤,必先练就千斤力”。指明了实施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前提,消除了一些人以为太极拳不须气力即能打败对手的误解,为现代太极拳技击训练恢复历史面貌,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四两拨千斤一例在运动中,对方用大力双手前推我胸时,我先用双手前上接住对方两肘撑架一下,待对方再次加力前推时,我则顺其势趁其力以极快的动作和短小紧凑的劲力,向其前下牵捆猛带,其必向前下扑空闪栽于地;这一招若被对方事先觉查到,不前扑而向上反抗时,我则又即刻变劲向上撩拨并向前斜上方撑拔推按,又趁其势借其力将其凌空掀起,对方此时因被动走转不灵、又来不及变劲逃走,必然被我借力发出,,而仰面倒地。

 

  二、“用意不用力”如何解释

   

  《人体生理学》之“肌紧张反射”认为:高等动物和人的正常骨骼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这种恒常的轻微的紧张性收缩,称为肌紧张。肌紧张具有很大的生物学意义。动物和人借助于肌紧张才能保持正常的姿势和维持身体支撑时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保持这种“轻微的紧张性收缩”状态,也需要消耗一定的体力,如平素的走路散步,虽然是身体松到无意识(即不注意)的向前运动,但时间稍长,人也感到累,说明是费了力气。再如,尚若放松站立不动,或保持一个举臂或什么简单的姿势不用力,但时间稍久,人也感到累、费力气,说明人还是用了力。实际上我们知道,除了睡眠的时候,神经系统功能均呈抑制状态外(事实上,睡得太久,人也疲乏无力),一切行动决不可能不用力来维持,何况拳术是全身运动的一种,施演时怎么能不用力呢?况且退一步说,即使能够做到不用力的程度,则肌体和肌肉势必停止运动而松弛,这样还能发挥拳术的功用吗?

   

  “用意不用力”这句话原则是对的,但应向学者讲明,意是理想,不是空洞的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用思想,少用无谓的拙力、蛮力、死劲。正如太极拳家张义敬先生所说:“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倘真不用力,哪里还能练拳?这自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同时也强调用意的重要,也就是用思想的重要”。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只是太极拳的一种高妙说法。

 

  三、太极拳的“后发制人”

   

  所谓“后发制人”也不是专门等待对方来打我,我再制人。太极拳讲究不盲目发动进攻,而以“听”来判断。“送上门来”当然更好。发觉对方有隙,应立即攻上。“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即是至理名言。所以说得到机会,应先发制人,“彼微动,已先动”,一定要灵活,不能读死书。

   

  后发制人之一例-推手中感觉(听)到对方双手欲前推我腹部时,我先有意用腹去接捧住对方双手,当对方欲推不动,又后撤不及之时,我用手臂或左或右横击对方肩部外侧,同时配以脚步扣摆勾绊对方,其必即刻向我或右或左栽跌倒地。

 

  四、关于太极拳的“以柔克刚”

   

  就太极拳“以柔克刚”而言,这里所指的“刚”不是具有太极拳内劲质量的那种刚:而是通常意义上的“刚”,即蛮力、硬力、抵抗之力、无变化之力,这是无法变化的刚。这里所指的柔,则是指太极拳刚而复柔阶段的柔,是能伸缩、能运化、能沾粘的有法之柔。若是软塌的、无法的柔,又何以能克刚?所以,以柔克刚,就是指用有法的“柔”去克无法的“刚”。这一点必须清楚,不可混淆。

   

  例示:有位粗鲁笨拙的莽汉双手向我胸前猛然扑按而来,我则不躲不闪有意以胸捧接对方双手,并与对方的劲力相配合,协调似有弹性的再回收胸部寸许,这时对方之力已即刻被我卸掉,但其臂还未抽回或变化,我这时则要抓机不放,利用其臂当我臂用,内劲通贯彼臂而达于彼身中力源之僵滞点,在哼哈之中突胸放劲将其打倒后仰,便是以柔克刚的高级打法之一。

 

  五、刻意求快、强以致用

   

  太极拳作为竞技武术,它对速度的基本要求是快,只有动作神速,方能出奇制胜。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训练是刻意求快的。这和其他竞技武术项目,几乎没有区别。但是,为了达到“疾迅谁能敌”的训练目标,太极拳采取了独特的训练方式——慢练。因为太极拳理法精密,只有动作放慢,才便于用脑细心体会分析,领会要领,强化心理意识训练,增强内功,也便于熟悉劲法路径及其变化,使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同时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一样,也是刻意求强的,只不过它的训练方法独特而己。在外壮功夫和强度练习方面(某些方面的技击功力训练除外),太极拳不及其它拳种和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但是它一般很讲究“积柔成刚”,注重棉里裹铁式的内壮功夫和发挥人体潜能的训练,这是一条变弱为强的极富成效的途径。学习者若能明平此,且能不断揣摩,坚持不缀,就能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化。功成之时,自身的弱点诸如体弱力小将得到克服,强大的内劲质量及纯熟而高超、极富灵敏变化的技巧将取而代之,从而成为整体上的强者。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可谓拳经云:“耄耋能御众”、“四两拨千斤”,否则,是不可能的。尽管从力学原理上讲,利用杠杆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但竞技的对方毕竟不是千斤重的静物,而是运动着、变化着、时时威胁着你的强敌。这时你想用“走”柔化对方,用“粘”贴住对方,以控制对方的变化,然后伺机击之,若自身没有足够强的内劲素质和机智灵活的高妙技巧,是不可能的。俗话说“抓个鸡也得费一番力气”,更何况对方是一个时时也想制你的大活人呢。所以,要想四两拨千斤,须先练就千斤以上的内功势能和高超的技巧功夫,这就是必须自强然后才能胜人的道理。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求强”,不是单纯体格的强状,肌肉丰满、体重大、有力量。而是包括内功、技巧和心理素质上的整体优势。其中练就雄厚的内劲是最重要的因素。据说,太极拳技击家罗基宏先生到晚年时,尽管年龄和外壮方面均不占优势,但与人推手时,却气势磅礴,加上强大的内劲和高超的技巧,一搭手就产生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任凭对方身强力壮,来势凶猛,也不能不处处受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他靠的就是综合的优势。另一方面,还须懂得“四两拨千斤”不是太极拳克敌制胜的唯一形式,当我方的内劲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时,往往用不着发挥整体优势的作用。再如太极拳名师杨澄甫、杨少侯、陈发科、郑伯英、郑悟清、侯春秀等人,常常都是一搭手即以强大的内功令对方没有丝毫反抗的余地,或者一接手便把对方凌空抛出,充分体现了一个强者的实力,正所谓“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待续)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785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