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式太极拳的本质要领——缠丝劲
太极拳是一种十分深奥并且很难练成的拳种。现今流传下来的各派太极拳大都以陈式太极拳为基础发展演化而来。各种事物都是万法归一、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就能很容易并快速地体悟到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很多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都没有得到它的真谛,更谈不上将其用于技击了。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参透太极拳的本质。
太极拳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太极拳的根本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基本功。由于太极拳门派众多、理论繁杂,多少年来人们对于什么是太极拳本质这个问题始终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练拳要多练习拳架,拳架练好了,就可以健康就可以防身了。有的人则认为应该站桩,让内气慢慢流动来练习内功。还有的人主张只练习推手和散手就可以了。对于初学者来讲,听了这些争论便很容易不知所向,身不由己走上弯路。其实,以上争论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并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
陈式太极拳素以刚柔相济、四两拨千斤、发劲迅猛等显著的技击特点闻名于世。要想练出这样的特点,使内功提高,就要清楚什么是陈式太极拳的本质。陈王廷的《拳经总歌》第一句就写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陈鑫的《太极拳缠丝劲论》第一句就说到“太极拳,缠法也”。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陈式太极拳的每招每势都离不开缠丝劲,都是在缠绕,都是在做螺旋运动,每一势的蓄力、每一势的发力都是在走弧线,就连丹田内转、内气的运行都是在做旋转运动。只有以缠丝劲为基础和核心,才能使内气达于全身,才能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灵敏的境界;只有以缠丝劲为基础和核心,才能处处圆活,处处切线,以螺旋旋转化解掉对方的力,从而达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境界。可见,缠丝劲才是陈式太极拳的本质。
二、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分类
缠丝劲是圆、是球,并且是旋转中的圆和球。它要求“曲中求直”,就是说处处是弧线,处处也是切线,是曲直两者的对立与统一。它要求无凸凹、无缺陷、无断续,要以腰的旋转产生的离心作用到达肢体,以腰为轴来带动肢体,做到一动腰先动。所以腰是缠丝劲的发动机。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通常分为顺缠和逆缠。小指侧向手心旋裹或小趾侧向足心旋裹是顺缠,大指侧向手心旋裹或大趾侧向足心旋裹是逆缠。具体地,根据缠丝劲的内涵和特点,还可以将其细分为出劲顺缠、收劲顺缠、出劲逆缠、收劲逆缠四种方法。
出劲顺缠: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椎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后,绕臂斜缠而下,从尺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顺缠。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穴,经前裆向外,过胯向后,绕腿斜缠而下,经内踝,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前,达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劲顺缠。
收劲顺缠: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掌心劳宫穴,从桡骨端向外,绕臂斜缠而上,至肩,经胸部膻中穴,向下归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劲顺缠。足腿屈收向里,内气由大趾端回收,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后,经外踝,绕腿斜缠而上,过胯,由后裆至会阴穴,再向上归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劲顺缠。
出劲逆缠: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椎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前,绕臂斜缠而下,从桡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顺缠。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穴,经后裆向外,过胯向前,绕腿斜缠而下,经外踝,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外侧向前,达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劲逆缠。
收劲逆缠: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掌心劳宫穴,经尺骨端向外,绕臂斜缠而上,至肩,经胸部膻中穴,向下归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劲逆缠。足腿屈收向里,内气由大趾端回收,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后,经内踝,绕腿斜缠而上,过胯,由前裆至会阴穴,再向上归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劲逆缠。
三、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功能
在医疗保健方面,以内气运转为内容的缠丝劲,有利于疏通经络、增强脏腑功能,锻炼肌肤、骨骼和关节。出劲缠丝着重疏导手三阴和足三阳经气,收劲缠丝着重疏导手三阳和足三阴经气。手足每转一圈,十二经和任督二脉都得到疏导。《灵枢·本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疏通了,脏腑机能就可加强,肌肤、骨骼和关节就可得到濡养。缠丝法的画圈旋转与通常的手足屈伸相比,能使更多的肌肤、骨骼和关节参与运动,也有利于提高肌肤张弛的机能,增强骨骼和关节的柔韧性。
在技击竞赛方面,缠丝劲是太极拳各种技击方法的基础。太极拳主张因势利导、借力打力,与对手交接时肢体螺旋形地屈伸进退,能够避免同对方的来力顶抗,化解来力强度,并根据需要改变力的方向,动摇对方身体重心,进而克敌制胜。缠丝劲的沾连法,还能够沾连对方的肢体,使其不易脱离。陈鑫说:“唯以柔软缠丝法接之,未沾住人身则已,如既沾住,则吾以缠丝法捻住其皮肉,缠而绕之,沾之,连之,黏之,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为紧要妙诀也。”
四、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技击法则
技击是技法掌握程度的表现形式,是技法的真实运用。陈式太极拳缠丝劲表现出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八种劲法是太极技击的八个劲别,也是技击的基本方法,都是先以自己的肢体贴近对方的肢体,然后在黏着点上施以劲力,以迫使对方肢体移动位置或敌背我顺达到制胜对方的目的。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要在实战中得到应用,使其不失技击性,就需要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技击法则。下面就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的技击法则进行论述。
1.以柔克刚
太极拳与其他拳术相比,有着独特的技击特色,其主要的特色是以柔克刚。以柔克刚包含了以静制动和以弱胜强的特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其中提到了太极拳技击中的以弱胜强。
太极拳推手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柔中带刚。太极拳推手时,可以从柔化中了解到对方的虚实强弱,这就是所谓的“听劲”。武术名家吴图南认为:“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术,从外形上有以下四点:第一,太极拳不使拙力,重意不重力,不跳跳蹦蹦,始终是体气平和的;第二,太极拳以静制动,练拳时一直保持身心松静的状态,应变时也是保持以静制动的状态:第三,太极拳以柔克刚,也就是柔柔韧韧地不用力,就能战胜力气很大的对方;第四,太极拳能以弱胜强,在年岁体质相差很悬殊的状况下,弱者可以战胜强者。”这正好说明“柔弱胜刚强”的科学性。
2.引进落空
“引进落空”就是采用“引进”的方法,使对方进攻“落空”。“引进”是我采取的方法。若对方不进攻,我则故意露出空隙,以小利引诱其进攻;若对方发动进攻,我则牵引其深入。“落空”是指我方“引进”在对方身上的效应,即令对手攻击偏离目标而落空。其技艺以“柔弱”为前提。“柔弱”能麻痹对方,促使对方产成错觉而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重心和弱点。
太极拳要求利用自己的动作作用在对方的动作上,交手时己劲之变化使对方重心动摇,迫使对方陷入不利的方位,然后趁势打击,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道理。“引劲”处于化劲、拿劲之间,须化到对手之劲将尽未尽的时候,再用引劲将对手引入圈套,使其进入背势为我所制。引得越长对自己越有利。“引进落空”要靠缠绕旋转改变外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使对方的来力落空,引其失去重心,再在其落空点或失重方向上予以重创。
3.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只是具备战胜对方的条件,要最后战胜对手还须把功夫上升到“舍己从人”的高度。“舍己从人”同样建立在看似“柔弱”的基础之上,它是在表面的被动中操持主动,调动对手、最后战胜对手的一门功夫。“舍己”指战术,“从人”讲实质。“舍己”要求得机得势,身心合一,炼气归神,虽动犹静,虽静犹动。这时与人交手,全身透空,在身“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心“有心运到无心处”。“从人”的中心思想是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做出分析判断,然后运用各种手段牵制对方、调动对方,最后使对方为我所制。在他人进攻之时我不与之相遇、相抗,而是“舍己从人”,避他人锋芒,顺他人之势,化解他人之力:他人之力落空后,对方必然失去重心,此时我只需稍施劲力,以我之“实”击敌之“虚”,则可轻易破敌。简而言之,“舍己从人”就是乘虚而入、借势打势。
“舍己从人”是太极拳中黏沾劲、听劲、化劲、借劲、引劲、拿劲、发劲等各种劲的综合运用。如一式“搂膝拗步”,其攻防含义是他人用右手或右脚从左下方来击打我方,我方用左手将其向左外方搂开,他人之力落空然其势却未减,他人必然身向前倾,此时我方用左脚拦住其右脚,再用右手进击其胸部或者面部,就可轻松击伤敌方。
太极拳用劲变化多端,进退自如。退是为了更好的进,看似被动,其实为走化。此间应切记要柔化对方,趁机贴进,以控制对方的变动。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等技击法则的运用对健身也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反应能力,塑造练习者的心理品质,培养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习练太极拳不但能使练习者在技击方面进入高的境界,而且在日常生活和精神娱乐方面都能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