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练功好坏说:他抬手就“有”。这个“有”在推手上是相对的。在行功走架上对个人是绝对的,说明一举动意气、肢体完美相合,意到、气到、形到,肢体的六合,意气相通。
知阴阳者,知太极。行功走架中的阴阳除伸为阳缩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等外,还要根据拳式的技击意识使意气在身体自然形成阴阳分布运行。因此行拳中要无人胜有人,也就是说行功走架就是推手,散手,在行拳时是两个人在对练,你开他合阴阳必出久习上身,这就是行拳中的景。情呢,就要意会,根据拳架意识发展用意,又要让假想敌接受(随和),既要有转换,又要有折叠,意中还要有引进落空。这样说是不是加重了行拳的负担?一开始是,习惯就成自然地景情了。这种东西将来带到推手中经实践再回到拳架中是很美好的感受,它由初步一个平面的拳架带到推手中,再由推手中获得的东西带回行功走架中升华后变为立体意识,从而使走架中思想意识,意气与姿体运动进一步接受升华后的立体意识。这种意识在行功走架过程中身知逐渐胜于心知。阴阳的变化在于虚实转换,开合应变,整体练好用意是关键。“引进落空”,人劲已来我不做丝毫回劲顺劲顺意而去,使人劲落空。欲要使人落空在行功走架中要做到身灵。所谓“灵”活到极处,正如俗语形容“珍珠走玉盘”。
珠圆乎,盘拳架肢体处处做圆弧运动(每一动有大大小小直径的圆弧平滑连接)而成,运作起来肢体运行轨迹显成球状,重心又要在身体中心(肢体不出尖神意适中无有凹凸)中正安舒。如何能做到呢?只有劲起足跟、通于腿、以腰为轴、形于肢体,整体要完整一气。何能完整一气?神,要通观全局,心驱意使、劲行于脚腿、又要精神惯注、转换灵活。“腰为轴,气为轮”腰带动意气、肢体运作相随,上下肢随合做拳式运动虚实变化。就像一个有灵性的木偶牵一线而动全身(牵线的手为劲源,既足腿,线儿为腰)。圆则活,方则滞。势要圆,劲则方。势圆,肢体通灵。劲方,忽隐忽现。“身觉四方撑,心意圆则转”。说明在太极拳的活动中肢体与劲的对立统一。圆的运动充份发挥人体自由肌与定向肌的作用,潜意识中以腰为核心的肢体配合,使动做更加灵活圆滑。 意气与劲合理的开合促使 定向肌的忽隐忽现和肢体松驰,使整个运动协调,开合有秩。
中正安舒,“中正”与“正中”本无区别但是对静态与动态之间而言。静态中的中正对练功之用我在《站桩行功走架之基础》一文中论述颇详,有意者可细仔读之以明其意。动态中的正中是神意与肢体协调一致,每一动的过程中立身八面支撑。欲前有后,欲后有前,欲左有右,欲右有左。我居其中处置安然,心意稳静,缓慢圆匀,意到气到形到使太极功夫更进一成 ,一举动无挂无碍顺遂自如,遇在想中。身体的顺遂思想意识的灵动,对外界的感应与身体的举动混成一体 。待势接劲一触既知,肢体运动一动全动,一停全静,无有不住和继续之病。心意、身法似静犹动,似动犹静。此全是运作中“正中”之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