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练太极拳的体会(正文)

练太极拳的体会

2009-09-11   网络   大毕
核心提示: 拳到此时要追求神意、经络、气血的东西。太极拳是练意的拳,而非筋骨之图。这一过程首要的是进一步整理身法使之符合行拳的需要,...
  
        拳到此时要追求神意、经络、气血的东西。太极拳是练意的拳,而非筋骨之图。这一过程首要的是进一步整理身法使之符合行拳的需要,向系列化、完整化进军。身法的进一步完善使神意、姿体内部由量变到质变,进而相随符合意识,心想式成,意、气、力、形完美结合促进灵敏度的增强。灵敏度是思想对拳式的认识熟练——再练到身上——身体对拳的记忆及反映经过长时间行功走架胜于心里对拳式的熟练过程,使身体记忆逐渐去掉习惯的东西,符合并掌握太极拳的思维、劲法、举动,并用以进行日常肢体活动,只有这样拳才能上身。意识与身体进一步在太极拳滋润下得到拓展,意识对肢体每一部分动作的指挥得到完好的改善。通过这样的行功走架身体进一步到达内外相合的地步,才能有感即知,心知与身动同时。进一步达到有感身动。

形容练功好坏说:他抬手就“有”。这个“有”在推手上是相对的。在行功走架上对个人是绝对的,说明一举动意气、肢体完美相合,意到、气到、形到,肢体的六合,意气相通。

 知阴阳者,知太极。行功走架中的阴阳除伸为阳缩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等外,还要根据拳式的技击意识使意气在身体自然形成阴阳分布运行。因此行拳中要无人胜有人,也就是说行功走架就是推手,散手,在行拳时是两个人在对练,你开他合阴阳必出久习上身,这就是行拳中的景。情呢,就要意会,根据拳架意识发展用意,又要让假想敌接受(随和),既要有转换,又要有折叠,意中还要有引进落空。这样说是不是加重了行拳的负担?一开始是,习惯就成自然地景情了。这种东西将来带到推手中经实践再回到拳架中是很美好的感受,它由初步一个平面的拳架带到推手中,再由推手中获得的东西带回行功走架中升华后变为立体意识,从而使走架中思想意识,意气与姿体运动进一步接受升华后的立体意识。这种意识在行功走架过程中身知逐渐胜于心知。阴阳的变化在于虚实转换,开合应变,整体练好用意是关键。“引进落空”,人劲已来我不做丝毫回劲顺劲顺意而去,使人劲落空。欲要使人落空在行功走架中要做到身灵。所谓“灵”活到极处,正如俗语形容“珍珠走玉盘”。

珠圆乎,盘拳架肢体处处做圆弧运动(每一动有大大小小直径的圆弧平滑连接)而成,运作起来肢体运行轨迹显成球状,重心又要在身体中心(肢体不出尖神意适中无有凹凸)中正安舒。如何能做到呢?只有劲起足跟、通于腿、以腰为轴、形于肢体,整体要完整一气。何能完整一气?神,要通观全局,心驱意使、劲行于脚腿、又要精神惯注、转换灵活。“腰为轴,气为轮”腰带动意气、肢体运作相随,上下肢随合做拳式运动虚实变化。就像一个有灵性的木偶牵一线而动全身(牵线的手为劲源,既足腿,线儿为腰)。圆则活,方则滞。势要圆,劲则方。势圆,肢体通灵。劲方,忽隐忽现。“身觉四方撑,心意圆则转”。说明在太极拳的活动中肢体与劲的对立统一。圆的运动充份发挥人体自由肌与定向肌的作用,潜意识中以腰为核心的肢体配合,使动做更加灵活圆滑。  意气与劲合理的开合促使 定向肌的忽隐忽现和肢体松驰,使整个运动协调,开合有秩。

中正安舒,“中正”与“正中”本无区别但是对静态与动态之间而言。静态中的中正对练功之用我在《站桩行功走架之基础》一文中论述颇详,有意者可细仔读之以明其意。动态中的正中是神意与肢体协调一致,每一动的过程中立身八面支撑。欲前有后,欲后有前,欲左有右,欲右有左。我居其中处置安然,心意稳静,缓慢圆匀,意到气到形到使太极功夫更进一成 ,一举动无挂无碍顺遂自如,遇在想中。身体的顺遂思想意识的灵动,对外界的感应与身体的举动混成一体 。待势接劲一触既知,肢体运动一动全动,一停全静,无有不住和继续之病。心意、身法似静犹动,似动犹静。此全是运作中“正中”之功。(待续)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533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