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练太极拳的体会 五(正文)

练太极拳的体会 五

2009-09-11   网络   大毕
核心提示:行拳中的意整、身形整、劲整 行拳似推手,推手似行拳。在行功走架过程中首要是身法,提及多次实为重要!这一阶段的身法只要做的好...
  

 行拳中的意整、身形整、劲整 

       行拳似推手,推手似行拳。在行功走架过程中首要是身法,提及多次实为重要!这一阶段的身法只要做的好就能让人感觉到太极的奇妙。神意的整带来了气势的无有缺陷。身形整,进退一体、内外合一、动则全遂。劲整,整体发力,神意气力、头手身腰足一动全动,一停全静。

      行拳似推手,推手似行拳。初看概念有些问题,实则不然。行拳,先贤们的论述和在实践中体验,既是知己的功夫。

     推手,既是知人的功夫。两者合二为一练到身上才能体验到太极拳的真谛,才能从太极拳上真正了解自己,进一步发展到思想上的返璞归真,肢体上的返老还童。

     何谓 知己功夫?

     是人们通过学习太极拳理论,对行拳中拳架结构、行拳方法、劲别、技击方式及主导思想的认识,在自身  的具体体现和熟知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身知胜于心知”过程的一半。

      何谓知人功夫?

      利用已掌握知己的功夫与他人进行太极推手,在此过程中体验已学到的方法、劲别、技击方式和对行拳主导思想的认识是否与他人的有差别,在与 已掌握的理论相对照,把经过验证的东西和理论加以比照后带回拳中升华,再回到推手中实践。用这样的方式了解别人知道别人,加以比照后提高自己,使知人功夫进一步加强。这既是“身知胜于心知”过程的又一半。学习实践,实践学习使太极拳艺逐渐提高。

      神意。神,心之苗视外之物呼应于心,与意比较用之有限。意气,心脑肾之中和体现,肾气命之本,对内滋养,对外显能量,起护卫侦知之责,极灵之物。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练功人所追求的。六路:眼神之用,又要提起精神。八方:意之用对外扩散能量(耳为介子)意想无限回馈于心。能量,标志练功人功夫的大小。功夫的扩扩散就有了气势。同样气势的大小也是功夫大小的标志,质量好坏就要看气势是否圆满,是否能八面支撑。圆满,人在气势中心边缘无有凹凸。八面支撑,前进多少气势跟随多少,就像一个球在滚动。无论在何处都是八面支撑。守中用中,人体的中,为人体重心之所在随人体动而动,主身体稳定,与人推手要保护好,并且要力求控制对方重心。行拳中每一式都要在“正中”的情况下进行(重心不偏,就像不倒翁肚内的重锤外动而内移),又要达到拳式之极,因此要在无过不及上下功夫。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一动全动,一停具静才能实现意的完整作用。

       身形整,形整,形态身体在推手行拳时的身姿。人的躯体分三节手足腰,以腰为主。上肢三节,肩肘手、以肘为主。下肢三节,胯膝足、以膝为主。中段三节,头肩腰、以头为主,(周身之中节为腰。一举动以腰为主)。一动做式要“三尖相照”才能“六合"。六合中的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行功走架神意所至,腰膝肘齐动、齐停,力的形成才能完全。发力前身又要备“五弓”。五弓者,臂弓腿弓身弓,两臂两腿四弓,身为一弓。行功走架开合发放认准方向五弓备足,只有蓄得好才能发的妙。五弓齐动身形整。

      劲整,开则周身具开,合则周身具合,心意到时发力全。

      六合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为帅,统领全身。意为将,带动全局。气为尖兵,侦知护卫。气在身为阳,质轻侍服与心意,行于经络。力为阴,存行于筋肉,与气对立统一,用时互为其根。

     心、意、气、力得日月,五谷精华而兴,受过度情欲,劳作而衰。得“顺”而兴,遇“逆”而衰。

     太极拳的内外三合是对心、意、气、力存养的高度总结。练至内外六合时对陶冶情操,调养气息,养身祛病,技击御悔走向了一条康庄道。

      阴与阳的平衡使人健康。阴阳于身无处不在,骨为阳,肉为阴。肢体动作,上为阳下为阴,左右似心意而定,出为阳,入为阴,阴阳在人身很多不一一列举。

      太极拳的行功走架主要是阴阳和合随意而行。开始练时可做一些与习惯动作相反的肢体动作(单式),将身体各部松开拉长,松,肉之松,长,骨之长,熟练后身体达到自由动作,以备行拳用。拳又要严格按规矩做,开合有致先由心指挥身,熟记后不想而出似又有意识的与外“三合”相配,逐渐达到一动无有不动配合心意气。正如《神气歌》所说:经各个点,过各各关······,一年复一年,金刚铁罗汉。(待续)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533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