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
十五、懒扎衣
1.撤左脚,坐实的同时,左手腕里裹至手心向上,右手自胯部前伸至左手上面,手心向下,与左手配合如共同抱球状,一起拉回到小腹处,右脚同时随撤到左脚前,足尖点地。
2.前出右脚,右手臂略里裹到手心向里,左手以指尖搭于右小臂上,随右脚向前斜上方挤去,手伸到极处时,左脚跟上,虚点在右脚后。
3.后撤左脚,重复前面第二节所讲懒扎衣的动作。前面第二节因为是从起式来,所以只有懒扎衣四个动作中的后两个,此节的懒扎衣为完整动作,以后所有的懒扎衣均与此同。
十六、开合(左转)
十七、单鞭
十八、肘下看锤
1.左手从立掌转为手指向左,右手握拳,右臂拧转至拳眼向下。
2.身体左转的同时,将右拳从右向下向左如钟摆状,向着左肘下打去,右脚与之同时起,落到左脚后,虚点于地。
十九、倒撵猴
1.撤右脚,随左脚到与右脚平齐,手不动。
2.右脚尖内转到与左脚平行(向前);同时,两手回到胸前如抱球,左手心向下,右手心向上,重心移回到右脚。
3.向左做搂膝拗步。
4.先落实右脚,身体右转到本节开始的方向,然后向右做搂膝拗步。
5.再向左右各做一次搂膝拗步,共四个,组成为倒撵猴。最后要面向练拳开始的方向。
二十、手挥琵琶式(右式)
撤左脚,出右手,与前面的动作相同,左右向反。
二十一、白鹤亮翅
左右手直接在脸前相交,其它与前面的相同。
二十二、开合
二十三、搂膝拗步(左转)
二十四、手挥琵琶式(左式)
二十五、三通背
1.左手向后向下搂(手心向下),右手向后向上(手心向上)起脚先不动,身体微向右转。
2.左手搂到左胯处,大拇指贴住;右手自右上方回到头顶,再向下按去;同时,左脚撤回到右脚前,脚尖点地,右手随着身体前俯(脊柱尽量挺直不弯),按到左脚踝骨处。
3.起身仍直立,出左脚,右脚踩实,重心不动,右手上抬到前额处,掌心向外,左手自胸口立掌极力平推出。
4.左脚以脚跟为轴向里(右)扣,身体右转,左手随之上抬到头前额处;不停,继续右转身体,右脚也以跟为轴右转,右手自头前随之落下,动作与转身前方向转了180度而左右换位。
5.右脚撤到左脚后,左脚也回撤随到右脚前,两手变拳拉回到小腹处。
6.向前斜着垫出左脚,双拳拧至手心向上,向斜上方推出,手脚须同时到位。
7.右脚跟上来,虚着点在左脚前,手也拉回在小腹处。
8.出右脚,做懒扎衣的“挤”式。
二十六、懒扎衣
接前,完成懒扎衣。
二十七、开合(左转)
二十八、单鞭
二十九、云手
1.左手自左向下又向右如钟摆状弧形划下到右肘部;同时,左脚也随之收到右脚旁,足尖虚点地。
2.向左横出左脚回到原来的地方,随着重心从右脚移到左脚上,左手由下向上向左弧形划上至左边,极力伸去,右手自右向下做弧形下划至左肘部,右脚随之落到左脚边,足尖虚点地,手脚要同起同落。
3.脚不动,只是重心从左脚移到右脚上,同时右手自左向上向右弧形上划至右边,极力伸出,而左手划下弧形到右肘处。
4.重复做,直至云到左边为止。
三十、高探马
1.向后直着撤左脚,坐重心,右脚尖虚点地;同时,右手自脸前直着向前出,伸到极处,立掌,手指向前,左手横着合在右手的肘部,也立掌,手指向前。
2.右脚尖向里扣,与左脚成八字形的同时,两手收回在胸前,转为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如抱球状,重心在两脚上。
3.重心移至右脚,左脚收到右脚边与之相平,同时,两手旋至立掌如开合手在胸前。此时身体斜对着原来的运动路线。
三十一、右起脚
1.重心至左脚上,两手如单鞭状向外推出;同时,向上抬起右脚,至手脚相交,起脚之意在足尖。
2.手脚均从原路返回,手合掌于胸前,脚并齐。
三十二、左起脚
动作与右起脚相同,唯方向相反。左脚落地时不与右脚并齐,而是脚尖外旋45度。
三十三、左蹬脚
接前式,右脚尖向内旋与左脚齐,其余动作均与前同,唯脚足蹬出,意在足跟。
三十四、践步打锤
1.左脚外摆,斜着45度落地,抽左胯,身体左转45度的同时,左手不曲回,拧至手心向下,右手自胸前手心向上,自左手下面出去,至左手在右肘处止。
2.再出右脚左手,与前面动作相同,左右相反,此两动作与前面的“进步搬拦锤”的前两动相同。
3.直着出左脚,左手从前面屈回至胸前再收到左胯处,右手在右边自前而下而后而上再到前面,抡一个圈,向下握拳打到左膝盖处,手脚齐到,腰挺住,躯干微前倾,但不可低头弯腰。重心在后脚上,身体如同骑虎,将其按在胯下。
三十五、翻身二起
1.左脚向里扣,身体右转,右手拳自脸前向右后方打出。
2.右脚外摆,收回到左足前,落地垫步的同时,右手拉回到右肋;然后上左脚到右脚前,左手自左胯处向前搂出到胸前。
3.起右脚,用右手拍右脚面。
三十六、披身伏虎
1.接前式,后撤右脚,不停,再撤左脚,连撤两大步,不停。
2.双手握拳,自左边向上抡去,不停,再向右向下,抡到右膝盖上,停住;与抡手的同时重心从左脚转到右脚上,而左脚跟上在右脚旁,虚点地。
3.左脚踩实,右脚提起,外摆仍落下,左膝要顶在右膝窝处,双手提起在胸前,变立掌,如开合。
三十七、左踢脚
与前面之起脚相同,唯意在脚尖,起左脚,两手如单鞭推出。
三十八、右蹬脚
左脚紧贴着右膝向后落地,拧身转180度,起右脚蹬出。
三十九、上步搬拦锤
1.右脚外摆着落地,同时出左手,与前面的“进步搬拦锤”同;
2.出左脚,双手变拳打出。
四十、如封似闭(同前)
四十一、抱虎推山(同前)
四十二、开合(右转)
四十三、搂膝拗步(右转)
四十四、懒扎衣
同前,唯最后两手两脚如白鹤亮翅,平行推出。
四十五、开合
四十六、斜单鞭
与单鞭同,唯左脚向斜后方落地。
四十七、野马分鬃
1.做云手第一动,即云到左边。
2.左手不动,右手右脚向原处落回,重心回到右脚。
3.左脚尖外摆着迈在右脚前,身体矮下去,重心在两腿上,两手自旁边抄在左脚处,手心向前,然后抬起双手到头前额处。
4.身体向斜前方起去,同时两手左右分开,头如顶物状用额头侧着顶去。
四十八、懒扎衣(同前)
四十九、开合(左转)
精解
第十五节 高探马
由两动组成,前式在脚步后撤中手向前击打,与形意拳中的倒劈拳接近,其定式与手挥琵琶式相近,惟身形略高,但用法截然不同,手挥琵琶式是走边路,从对方外侧去拿对方的手臂,而本式是中路突破,横中取直,单刀直入,破掉对方的防御圈,打乱其防守态势。
后式的手法有其特点,有一个曲回胸前抱球后又沿球面拧转的动作,从动作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实际包含着擒拿缠腕的道理,不是某一种缠法,而是蕴涵着多种缠腕与反缠腕的可能性,这与八卦中猴形“自猿托桃”的手法非常近似,就是两个手腕靠在一起做各种方向的拧转,至于何时用何种具体手法,要看对方手的位置而定,随机
应变,不可有一定之规。
第十六节 左右起脚
太极拳始终单重,总有一个脚是虚的,随时可以起脚,如单鞭、进步搬拦捶、手挥琵琶式、高探马等,都有用脚之法,所以不可拘泥于套路,套路中有起脚的才会,没有起脚的就不会。在这套拳路中设计了几个起脚的动作,主要训练支撑脚单脚站立的稳定性和动作脚的轻柔感。太极拳并不以用脚见长,但不可不会,而且用脚有自己的特点,即不要任何预备动作,可突然起脚,出脚短平快,不求高飘远。
用脚要快,而练习时则要轻慢,才能增强控制能力,用的时候也才能自如。这和整套太极拳是一致的,都要慢练快用。
第十七节 践步打捶
此式重心须在后脚,腰坐住,挺直不可弯曲,许多人低头弯腰,甚至做成如清朝的打千行礼状,劲意全失。应该如骑虎,把虎按住而不可松劲,如此则右手只能打到左膝盖处,无法再低了。此式之要在“践”字上,脚踏中门,方位走对,以下盘之力挫敌之根,而手上的动作是吃住对方,并不在于击打也。
第十八节 翻身二起
即二起脚,在少林拳里要求腾空连出二脚,出脚要脆快,拍打脚面要清晰有力,并非为了好看,而是可以检测自己的发力是否整。在太极拳中视练习者的情况而决定是否要腾空,年轻者还应尽可能跳起,但虽跳跃而不可努气,仍须松静而为。也可以不跳起,但拍脚面还是必需的。
第十九节 披身伏虎
此式乃大起大落,共分四部分:1.随着左脚的撤步,两手齐动从前向下再向后向上走一个大的立圆,手要抡起来,抡圆,要越高越好,身形也要上起(仍塌住腰),腰一定要活,转动的幅度要大,要把对方的两手从左肩外带过头。此时重心在左脚上,转的时候右脚虚着不可死板,脚尖要随着腰一起转动,手向后时脚尖向后;2.随着手抡过头顶再向前下方抡回去,在右膝盖的上方微停,同时重心前移到右脚,右脚尖转回到向前;3.手继续走弧线向胸前提拉,同时重心再移到左脚上,右脚虚起,向外摆脚尖,向前蹬踹下去;4.右脚踩实,左脚跟步,用左膝盖顶在右膝盖后面如剪子股式,左脚跟提起,两手如开合抱在胸前。
此式只在我被对方抓住两手腕时才好用,我抓对方时要看怎么抓,由上往下顺抓时不好用,由下往上逆抓时可用。可拿可摔可踢可打。
拿:对方被我带着走了一个圆周后,由于我的拧腰转身,对方的两臂已被缠在一起,右臂尤其成为反关节的背式,我的右手压住对方右手,左臂压其肘,成为标准的缠腕动作。
摔:当将其双手抡到头顶时,我之左脚向敌之身前插去,扣步,向右突然转身,则对方被我背起,若发力则必摔出。
踢:我不拿不摔,而敌已失重,我就其余势继续将其双手向身前引带,右脚虚起的同时即可起脚向敌踹下。
打:手转回到前面时,敌背我顺,敌之两手均被我罩在下面,我可直接用肘或掌击其胸或脸部,彼不及于防。
第二十节 左踢右蹬脚
在拳中是两式:左踢脚;转身右蹬脚。这两个起脚动作并无新奇,关键是如何连接地快,左脚踢完立即转身再起右脚,转身动作如果慢了,那就是挨打之时。一般的练法是:左脚踢完后曲回,右脚转270度后,左脚落地,起右脚。如此练法并非不可,但在右腿单独支撑旋转270度时很难做到既稳又快,若有重心的动摇则容易为敌所乘。正确的旋转方法是:左脚踢完后迅速回收,贴着右膝盖向右脚的外侧落下,以脚尖点地,两腿要贴住,然后右脚跟抬起,两脚同时用脚掌支撑身体迅速向右拧转,初转时头不可动,仍看对方,待留不住时快速甩头转到原来的方向,术语称之为“留头”,两脚边转边换重心,等身体完全转过来时,重心也完全落在了左脚上,左脚转完时足跟也即落地踏实,右脚即可蹬出。此种转法,我无一刻失重心,且比前一种方法迅速。
当然在实战中可以完全不用转身,落下左脚向左一侧身即可起右脚。
第二十一节 野马分鬃
这也是孙式太极拳的特色动作之一。
这是由下向上用头打的动作,所以身形要矮,腰腿要有力,拔住劲,两腿盘下去时为剪子股式,两膝盖要顶住,与形意拳之龙形相同,时时蓄着上起之意。上起时头和身体是向斜上方而去,用两手分开对方的双手,用额头撞击对方的下巴或鼻子。此式若练高了,矮不下去,或虽矮下去而两腿无力,则全无用处。
第二十二节 玉女穿梭
此式的灵魂在于脚步的灵活,左旋右转,要如水上行舟,活泼无碍,越平稳越轻灵越好,一如八卦的步伐,再配合上手法,就完完全全地演绎了八卦的“搬拦截扣,推拖带领”,前四个字是手法,后四个字是步法,玉女穿梭就要按照这八个字去练,练好了玉女穿梭,八卦拳等于会了一半。有了玉女穿梭的步法做基础,太极拳推手的大捋又有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