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何谓太极拳的“舍己从人”?这是前贤留给我们的一个难解之谜。南京李应昊先生,依据自己所学、所识、所见,对此谜破解如下。仅是一家之言,愚耶智耶,不忙遽定,意在交流、碰撞,或可对习拳诸君有所触发与启迪。
《太极拳论》文中的“舍己从人”一语,有人认为是太极拳“技法法则”,也有人干脆认为太极拳就是“舍己从人”的。还有把“舍己从人”归之于儒家要“舍掉自己”的“克己复礼”思想,众说不一。
产生分歧的原因,与古人认识世界与现代社会认识世界的客观差距有关,与市场经济各阶层客观需求等等因素有关。
一、古今认识世界的差距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思维判断习惯于以有无证据为依据,答案不是Yes就是No。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其科学性。但是如果不分对象机械地苛求真实,可能会掩盖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价值和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判断的差别性,局部的百分之百精确,可能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尤其在传统文化领域,过分依赖精确的结论,反而可能使研究者陷入自相矛盾。
庄子《南华经》,讲述了孔子评价老子:“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咸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道家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辨性。
《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表达的思想和“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是相通的,符合王宗岳“是位儒士,但却喜欢道家之言”的身份。
文章紧扣“阴阳”之动,却不见一招一式。有所针对,又视角转换极为灵动。细察如蝇虫之准,恢宏似江河之宽。叙拳理如运推手,环环相扣,全在动中,具有老庄文章强烈思辨性的特点,这是《太极拳论》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
“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言之不胜其言,……前贤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举一反三,在学之者不可执泥,亦不可偏狃”(陈鑫《太极拳着解》)。
二、符合古文特点的解释
人们习惯用现代汉语去理解古文,望文生义去曲解古拳理,也是造成歧义的另一原因。
《太极拳论》手抄本原文没有标点符号。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基本上全用句号,这样就形成了每句一解,而这样的理解就造成了与原意的误差。古文骈体文上下句是讲究骈偶和对仗的,“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两句应该联系起来理解,就会形成一个逻辑外延的限制。
自己“舍”的最大的限度是什么?就是“远”。而所谓“远”与“近”,不过是我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的长短而已。达到目的,走近路。这就是推手中“舍己从人”的确切含义。有了这个限制就不会产生要“舍掉自己”的错误理解。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通常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常见的形式。“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个句子的意译就是:太极是从无极产生出来,而太极也是产生阴阳的母体。这是《太极拳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开宗明义已经回答了太极拳技击“核心理论”是什么的问题。
按照现代汉语把“本是”理解为“太极拳是”,这是违背古文原意的。“本是”二字与“多误”在词性上要对仗,“本是”可理解为“原本正确的”、“本应正确的”,二字不可分开理解。此处的“是”,也无现代汉语判断词“是”或者“不是”的意思。
《太极拳论》文中“是”作为判断词来用的地方有两处:“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这种灵活用法也早已有之,南北朝范缜在《神灭论》中“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是一例,唐代玄奘法师翻译的《多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同此理。按正确的古文语法去理解,而不是“望文生义”,就不会出现诸如“太极拳是舍己从人的”这样的错误。
三、“舍己从人”不是太极拳技击的法则
“《太极拳论》是一篇经验的总结”(顾留馨《太极拳术》),这样评价《太极拳论》是客观的。他的客观,表现在把“舍己从人”限制在推手的范围之内;其二,他把“舍己从人”界定为推手的“技巧”,而不是太极拳技击的“理论核心”,也不是一种“思想”。作为一种推手技巧的“舍己从人”,与作为一种思想的“舍己从人”,在内涵上具有本质的不同。
作为思想范畴的“舍己从人”,它表现的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硬要挂靠,与之相一致的,不是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却是与“舍己从人”一字之差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如果学习武术还要以“舍己从人”为“技击法则”。那干脆挨打不是更为省事吗,又何必吃苦费劲去学会武术再去“舍掉自己”呢?
太极拳技击也允许不“舍己从人”,太极拳推手就有“问劲”之说。陈长兴在他的《用武要言》中说,“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这证明了把单纯的“舍己从人”作为“太极拳技击法则”的说法不严谨,不科学。
《太极拳论》作为推手的经验总结,它与太极拳传统技击有很大区别。 正所谓“自古世事各不同。耍拳岂有一样行”(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应该客观地承认,由于各人自身条件、文化知识、练习目的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王宗岳那个年代,太极拳也不会只是一个打法,各自秘密传承互不交流,“旁门甚多”并不足奇。而是不是“旁门”,却会因各自所处的角度不同,给出不同的答案。那些“旁门”们也未必明知自己所练为“旁门”,还要硬走“旁门”,因为在他们看来,也许他们的才是“正门”啊。
如果把“舍己从人”作为“技击理论的核心”推广于今天的太极拳技击竞赛。运动员双方都来遵守“舍己从人”的“法则”,那双方又如何交得起来手呢?总得有一个人首先不“舍己从人”吧,可这又坏了规矩。
正是似是而非的指导思想的制约,太极拳技击至今也没有遵循符合太极拳本身发展规律的途径。错不在差异,错在我们用今人的思维方式、今天的社会现象硬套几百年前社会客观现实,硬要去制定一个“法则”。从而进退两难,取舍难定,不得不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穷尽的矛盾。
各种矛盾现象,恰恰验证了太极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同一时期太极拳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表现形式与现代体育竞技武术具体平台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却不能简单的非此及彼。
清晰的历史已成永远的过去,抛开这个客观现实,今天在很难增加第一手证据的情况下,仅凭并不严谨的臆测和因语法错误的翻译,将疑问变成了结论去作为肯定或否定古人的依据,即使排除了个人好恶的倾向性,也必然以牺牲在客观上模糊的历史存在为代价。
考据疑问应结合产生疑问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也许能帮助研究者看到文字背后的文字,并帮助你读懂那段疑问的历史,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如不能这样做,就留给后人一片虽然模糊但相对纯洁的资源。
也许保持这种历史的模糊正是对于历史的忠实,是更加靠近历史的真实。
四、《太极拳论》的“舍己从人”与道家思想
《太极拳论》的“舍己从人”在推手技巧里的含义,来自于“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的道家思想。
庄子在《说剑》一文中就有“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句话其实就是太极拳“后发先至”、“后发制人”的出处。而《太极拳论》的“舍己从人”就是“示之以虚”。
通过改变受力方向,把对抗的点变为线面的接触,通过圆形运动的“走”延长接触时间,使正面接触的力点由一瞬间分散为多点的软着陆,可以改变对抗双方力量对比。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这种哲学思想揭示了弱势的一方可以通过完成力量的时空的延长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后发制人。老子的思想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军事家,甚至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子。
“太极拳的哲理基因——太极理论,源自先秦时《周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经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道家太极图说发展起来的太极说”(康戈武《人民日报》2001年2月10日)。
“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却脱胎于宋初道士陈搏的《无极图》,是儒道的混合体。王宗岳是位儒士,但却喜欢道家之言,见前《序》说他:‘黄帝、老子……无书不读”’(《太极拳术》顾留馨)。
太极拳的博大精深首先体现在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儒、道先贤都在形成这条长河的过程中留下过各自的印迹。我们要倍加爱惜。
儒、道、佛“三教归一”从来就是太极拳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