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陈式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正文)

陈式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

2009-01-07   中国太极拳网   张茂珍
核心提示:  头为六阳之首,一身之主,周身六条阳经会聚于此,又是人体神经中枢之所在,四肢百骸皆受其支配和影响。可以说,头部在太极拳...
  



  头为六阳之首,一身之主,周身六条阳经会聚于此,又是人体神经中枢之所在,四肢百骸皆受其支配和影响。可以说,头部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头部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周身整体动作的质量。

  太极拳的放松,首先讲究思想松静无为,也就是平常要求的无心无虑静下来。道家认为“人首有一虚空,与耳、目、口、鼻、咽喉各窍相连通”。此处即是“泥丸宫”,是周身六阳聚集之地,又称“太阳”。《易经》八卦称之“乾卦”,聚阳而光现,由祖窍穴出现一个光亮点,谓之“月亮”,此即是一阴出动,在八卦中称之为“巽卦”,宋时邵子(雍)诗“乾遇巽时观月窟”,即此时也。陈式太极拳称之为“上丹田”。

  宋人邵子(雍)曰,“耳司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于不为贫,因探月窟方知物,未摄天根岂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复见天根,天根月窟常往来,三十六宫都是春”。邵子此诗讲的是丹田的形成。他按《易经》先天八卦图中的始复之机借于人身,利用“阴极阳生”和“阳极阴生”的物极必反现象,促使人体内部以八卦爻相变之理,引导气息起到相对应的变化,求得丹田的形成,成为宋代以后儒道两家炼内功和炼丹的法则,诗中的“乾遇巽时观月窟”即为陈式太极拳“上丹田”形成的情景。

  陈鑫云:“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为此,在练拳过程中必须顶劲领好,全身上下协调一致,轻轻运行,动作就会轻捷柔顺,而毫无滞呆之象。

  对头部的要求是虚领顶劲,头顶“百会穴”要有领意,上领之意应在似有似无之间(要求前顶与后顶在百会穴上方微微碰起即可),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百会穴与会阴穴要上下呼应,一线贯穿,头颅自始至终正直平整。

  练习拳时要求做到顶劲虚领起,下颌微内收,喉头内含里藏,轻轻纳气,头颅自然端正无偏,切忌俯、仰、摇、扭、晃等。俯则失前顶,会导致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则失后顶,会发生呼吸紧张,横气填胸;摇则气散,不易运聚;扭则气偏,易失中正;晃则气机上浮,桩根不稳。

一、面部

  面部肌肉自然放松,表情坦然,端庄大方,显露儒雅风度。切忌故意做作或愁眉不展,更忌张牙舞爪,风度尽失。

二、眼睛

  眼为传心之官,须注意收敛,含光脉脉,收视返听。练拳时,要求合目息气,两眼平视,兼顾上下左右,目光延展极远,做到威而不猛,眼肌放松,眼神余光注视主手,眼球随主手的运动而旋转;定式时,眼神要注视前方或下势欲动的方向。眼球的黑白消涨,迎来送往,阴阳转换均在其中,引动祖窍穴内气机潜转,功久天目自然有灵感。

  一身之精神,俱在双眼,切忌故做精神,怒目而视,也不可目光呆滞,毫无生气,眼神随身而旋,光兼四射,眼光应有定向而又不可乱转乱看和呆视。正确的眼法,是推手和散手的关键,眼法的训练,能使动眼神经和视眼神经得到调节,有利于增强视力,眼光自然会奕奕有神,敏锐而灵活。练拳时不要把眼随手转误解为头随手转,练拳时摇头晃脑以为灵活,其实差矣。

[NextPage]

三、鼻

  鼻孔放松,准头纳气,喉头随着顶劲微有内收之意并含有吸气之感。一般学者,要求先用鼻孔呼气,做到细、缓、深、匀、长,所以拳论中有纳气如吞川,出气如吐丝之说。遇到运动激烈,呼吸不畅时,口与鼻可一起呼气,尤其是初学者,应以自然呼吸为宜,随着功力的增进和动作熟练程度的提高,还要注意呼吸与动作相配合,逐渐达到心息相依,使周身毛孔随着呼吸而张驰有序,以至绵绵不断,内气缓缓流长。有些动作,还须借助鼻腔和喉部发声助力,如快慢相间和弹抖劲时的动作所采用的“哼、哈、唉”等,总之,要以自然和顺为宜。另外,练拳还要求两手以鼻为界,随着两腰隙的旋转与传递,各领半身运动。

四、嘴

  嘴唇轻闭,牙齿自然吻合,舌尖轻抵上腭龈齿间。首先要求嘴角微上翘与耳根有上合之意,这样舌下易生津液,随吸气将其咽下,既可浇灌心火,资助元气增长,又可避免练拳时喉头干燥影响呼吸。其次要求下颏配合顶劲微向内收,既能保护咽喉不受攻击,又有利于头颅正直。下腭不内收,喉头藏不住,则会影响虚领顶劲和涵胸拔背;内收过度,则有压迫上呼吸道,引起呼吸不畅,影响姿势的准确与美观。

五、耳

  耳听身后,兼顾左右,平心静气,心意贴背。一能知自身的气息所动,二能防范身后半部的空虚,敌自后来,先有动静,故以听防之。耳后髁骨以意微上领,以助于虚领顶劲和听觉灵敏。另外,两耳后贴直竖可起到维持身体平衡的。

六、颈

  上负头颅、下连躯干,是极其重要的联系环节,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颈部应做到自然松竖,不可强硬,亦不可软塌。因二者都会直接影响颈部转动的灵活性、协调性及头、面部的精神状态,会导致顶劲全失,影响全身动作姿势的灵活完整和身体的自然平衡。同时,颈部自然竖直,便于脑后二股大筋松紧旋转,从而协助中气上下畅通。

  训练中要求顶劲领好,喉头内藏,七节颈椎自然松紧构成纵轴,随势徐徐转动,使二十四节椎骨虚虚拢直,躯干的上下旋转连成一体。陈鑫云:“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项要灵活,灵活则在左右转动自易。”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442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