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陈式太极拳对胸背部的要求(正文)

陈式太极拳对胸背部的要求

2009-01-07   中国太极拳网   张茂珍
核心提示:  胸廓介于颈与腹之间,其中有心肺等器官。前面称之为胸,是人体任脉的主要通道,属阴性;后面称之为背,是人体督脉的主要通道...
  


  胸廓介于颈与腹之间,其中有心肺等器官。前面称之为胸,是人体任脉的主要通道,属阴性;后面称之为背,是人体督脉的主要通道,属阳性;两侧称之为肋。太极拳对于这部分的要求是涵胸、拔背、束肋。
涵胸:是指在沉肩垂肘的协助下,使胸锁关节放松,锁骨相合,胸骨、胸肌同时向下松沉,有向膻中穴(中丹田)合聚之意,这样既能使整个胸部在重力作用下处于自然松沉状态,又有利于心气下降,气机畅顺,气沉丹田和胸腰运化,以及降低人体重心。

  拔背:“涵胸拔背”是紧密相连的,涵胸自然拔背,二者的关系体现了人体阴阳升降、相辅相成的作用。拔背就是在虚领顶劲和骶骨尖上泛下沉的合作下,使背部骨节间虚虚拉开拢直。同时要求在两肩前卷中,使两肩连线背部的中点处横向拉开,引导背肋部肌肉向前抱合而含松沉之感,使膻中穴与夹脊关(中间即中丹田)相吸相系,利于心气贴背,这就是横中寓下的开,背部具有一张弓和弹性,从而使纵横都备有弓的弹性和蓄势。陈氏历代拳家虽不提“拔背”二字,但其内在运动规律皆异曲同工。初学者只需脊椎虚虚拢直,不可着意上拔,以免弊病发生,到了内气扶摇直上(中气由尾闾穴螺旋上升)之日,自然有胸背部的阴阳升降开合,即“拔”自在其中。

  束肋:在涵胸的前提下,肋骨节节放松,两肋骨和肌肉同时由后向前下中线卷合之意,形成自然的松沉抱合之状,为之束肋。也可助心气下行或气沉丹田,两肋随呼吸如同鱼腮,开合有序又能帮助体内之气升降。

  束肋必须合腹。合腹指的是腹的侧部肌肉尤其是两软肋处自然松沉向身体中线聚合,随着心气下降,引导气机向中极穴与关元穴处合聚。合腹的动作有利于“气沉丹田”“气冲命门”“气聚结中宫”。

  涵胸、拔背、束肋无论从医学健身的角度,还是从技击攻防角度来看,都有其完备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涵胸拔背这一静态姿势,是太极拳大部分动作和定势的要求(除开胸动作外)。拳论曰:“一开一合为之拳”。有相对静态的“涵”,必有绝对动态的“开”,才能构成矛盾的开合运动。

  推手技击中涵胸的目的是为了运化,涵得越适当,运化就越灵便。但是,我们要看到这静态的“涵”,只是运化与引空的前提,真正的“运”和“化”是靠胸部的旋转、折叠等具体动态手段来实现的。为了动作需要,时常要有两肩争横与传递和开胸合背的过程,在必要时,开胸不但可以化解对手的来劲,还可以在涵胸变开胸的一瞬间,以胸击敌,称为胸靠,运用此法往往可以出奇制胜。

  应该注意涵胸决不是凹胸(胸部内含过度即为凹),开胸也决不是挺胸,即使使用胸靠也应该不失身法中正、不挺胸凹腰,而应脊椎下降、腰部塌平、胸骨上泛前击。有些动作对初学者会感到不可思议,但功积日深,自见真谛。

[NextPage]


  拳论上讲:“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胸部的运化主要指胸大肌的旋转,“七星位”的气机打旋催动两肩窝气机旋转,两肩窝又以“七星位”为中轴,反过来又带动七星位旋转。这样,胸部的运动便可以做到上与两臂相系,下与腰隙传递。胸的吞吐、开合、运化等,能助胸部中的散乱之气收敛于膻中穴内,意加旋转沿任脉下行,气归丹田,以达胸部空阔虚灵,避免横气填胸,即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拳套中的“上步七星”即典型的“七星位”(膻中穴)内气机打旋的拳式。

  拔背的作用在于使身弓蓄势,具有张力,便于内劲贯串,力由脊发。涵胸多为使劲力更好的运聚,拔背是将劲力更充分地发放,二者既是蓄发相变的根本,又是太极拳中柔化刚发的关键所在。拔背时脊背拢直,由后弓前拔成近似直线状(脊背曲中求直),不仅使脊椎得到锻炼、脊神经受到良好刺激,而且直状脊柱较弯曲脊柱有更强的传递能力,利于气直通畅,中气贯串,更便利牵动往来气贴背。

  脊是左右身之关键,脊骨虚虚拢直,上下相照,内气才能节节贯串,中气扶摇直上,这样才能做到气达脊背,力由脊发。人体督脉下起于会阴,经长强(尾闾穴)顺脊而上行,过百会,止于人中。督脉两侧的腧穴是人体气穴总汇,脏腑诸气都由腧穴相贯通。脊部肌肉向前抱合,利于腧口纳气,血脉畅通,增强身体的代谢机能。

  胸膛内有心、肺、胸腺及其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心主神明、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拳论有:“心为令,气为旗,心气一发,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之语。为此,太极拳要以“心”作为人体的主宰。

  太极拳术中,以心肾作为人体中阴阳的代表,心居膈上,为阳性,在八卦中称之为离宫,方向为南,在五行中属火,火者,阳明在离之外、阳浊在内,故火能照外物,不能入影於内;肾居膈下,为阴性,在八卦中称之为坎宫,方向为北,五行中属水,水者,阴明居坎之中,阴浊在外故水,可入影以内,不能照物于外。心肾之间的联系,反映为人体上下、阴阳、水火平衡协调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陈式太极拳所锻炼的内养功就是使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熙肾阴,使肾水不寒,久之,则水中火发,肾水必然上济于心,与心阴滋养心阳,则心火不亢。年久功深,即可入影以内,又可照物于外,这即是“心肾相交”“水火即济”“取坎填离”“坎离对位”也。如此,则生机旺盛,生生不已。

  肺为娇脏,居高位,为脏腑之华盖,肺主气,其中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的呼吸就是靠胸腔的扩大和缩小造成内外气体的压力差及肺泡本身的弹性,来吸进外界清气,排出体内浊气。涵胸时,胸廓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松沉,加大了胸腔上下径,此时进行呼吸运动,膈肌会下降得更充分,胸腔的容积增大,肺活量也相应增大,使肺部处于轻松自然的最佳工作状态,从而做到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前提下,加强了呼吸深度,并做到自然流畅,细、匀、深、长。功夫深厚者,甚至可以减少呼吸频率,清气吸的量足,浊气排的充分,拳式中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吸气时小腹收敛,呼气时小腹展中有沉,训练中始终保持空胸实腹,这样才能有利于气沉丹田和气冲命门。太极拳的这种呼吸方法是科学的,尤其在天气寒冷或空气不太好的环境中练功,呼吸的细、匀、深、长,使气体受到鼻腔、呼吸道粘膜的过滤、清洁和温暖作用,减轻了空气对肺的刺激和损害。当然,练拳时到空气清新和环境好的地方为佳。

  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自然界的清气在肺中和水谷精气结合后谓之宗气。宗气聚于胸中,上行气道(喉口),促进肺的呼吸运动,下归气街贯通心脏,形血气而布全身,以温养各脏腑组织和维持它的正常功能。另外,肺气通过升降出入的呼吸运动也可以对全身的气机起调节作用。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胸腺实质上是淋巴器官,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胸腔上纵膈的前部,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所掩盖,后面附于心包及大血管前面。只有太极拳这类要求严谨,理法细腻的内功拳运动,才能很好地锻炼他。所以太极拳强调胸部开合有序,胸肌旋转、胸腰折叠,胸中吞吐、运化等,不仅是技击的需要,而且可以达到对胸腺的按摩,增强机能,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442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