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国术没落或复兴?(正文)

国术没落或复兴?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太极张”,徐州人氏,与张三丰并没任何宗族血缘上的关系,因在广州中山三路的烈士陵园教习太极拳而得名。两年前的厦门全国武术...
  
“太极张”,徐州人氏,与张三丰并没任何宗族血缘上的关系,因在广州中山三路的烈士陵园教习太极拳而得名。两年前的厦门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上,他曾代表广东获得中年组42式太极剑冠军。本指望征战全国武术锦标赛夺冠后,政府和协会能介绍稳定工作,但一句“锦标赛作为国内专业比赛不同于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不涉及为民族、国家带来荣誉,所以不考虑安排工作”的言论成为重挫。硬着头皮去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偶然听楼下擦皮鞋的师傅说,擦鞋一个月可以赚两千多块,顿时动心……事实上,这只是曾无比辉煌的中华武术圈在进入21世纪后,众多具悲情色彩故事中的一个。

  以出过著名武师霍元甲、大刀王五的天津卫为例,曾经的全民习武,现在变成了搞经济一条心,开宗开派的武学大师们的后代,也基本上是弃武从文。

  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读报时看到了“武术冠军擦鞋”的消息,反应是同情式理解。他说他儿子在做服装贸易,自己也好长时间不练了。“练有什么用呢,又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

  而即便从社会效益来看也是日渐势渺:“过去练武,是为防身侠义、教训霸道的外国人,但现在是法治社会,打人犯法,杀人要偿命。公开大场面,还讲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霍家扬名的独门绝技迷踪拳,现在已是有谱没人会的尴尬境地。

  霍自正觉得时代变了,变得让武术失去了群众基础。城市化的推进,大、中城市的开放交流,使得年轻人的追求更加多元、国际。“在有选择的前提下,父母多不会让孩子习武,钢琴和小提琴是首选,即便孩子好动,送去踢足球也被认为是比送到武校强。”

  国术的没落,也伴随着诡异怪现象:破碎的武学精神以及嬗变了的招式,被掺杂进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竟十分红火。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局外人一眼望去,武学江湖依然繁荣:李连杰在电影里十八般武艺耍得精彩;即便是吴京,也功架十足。

  音乐秀场,周杰伦靠《双截棍》和《龙拳》叱咤风云。而现代、当代的武侠小说,以金庸、古龙和梁羽生等作家为代表,也持续影响着一代代新生年轻人。

  中国武术协会的王筱麟主任也参不透个中缘由。他说武术其实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交织的,儒、道、佛诸般学问与武术,互为影响因子。但现在,受世界竞技体育的莫大影响,散打还有人问津,套路和社会武术已经失去了长久茁壮的土壤。

  不过依然有人对武术的未来怀有希望。太极王子王二平在十运会期间说,他的追求是“把传统文化现代化,把古典文化时尚化”。没错,武术的未来取决于已有全球化心性的中国年轻人,要吸引他们并把习武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必须要与足球、篮球竞争,开掘出自娱自乐和悦人悦己的一面。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74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