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五要]证悟(正文)

太极拳[五要]证悟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太极拳虽小而理大,以易理为拳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今之太极尽管门派众多,分承有致,各具特色,虽变化万端,其理一贯,...
  

  太极拳虽小而理大,以易理为拳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今之太极尽管门派众多,分承有致,各具特色,虽变化万端,其理一贯,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宗风脉传、泛化于俗,还是嫡传正宗、分派支流,更不论原传、时尚,都不过易变阴阳之理。惜真者皆真,弄虚者皆假!

  太极拳同其它拳种一样,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远去,在传承中,技击的作用被弱化,而健身的作用凸显。因其健身效果明显,太极拳也就随之演变成了一种健身术,从而也就饱受人们的欢迎和青睐。然而,太极拳之真义也就日趋淡化,真功尽失,以至于人们一谈太极就是健身养生而不知有武,混淆了拳的功能、作用和本质。甚至有些人,把太极拳的修炼内容之精、气、神也当成丁拳的本质。殊不知精、气、神为各家各派所崇,只不过是修炼的方法有异。人们把太极拳当成健身的方法去练,或当成修仙的工具,以追求健康为目的,此本无可厚非,但若以此为拳,则失其拳意,不过健身术而已,其终不为拳!

  太极拳作为武术大家庭中的一十优秀的拳种,虽然健身效果奇特,但那只是练拳的基础,拳的最终目的还在于用拳。所以,技击才是拳的本质。太极拳之真谛乃是健武一体,“健”只是为了更好地“武”,不“健”无为以“武”’只有透悟太极拳之真谛,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才能不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失其真义。

  太极理论,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法则的洞悉:凡物皆有阴阳二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入宏人微,直透本元。太极理论不仅融合了现代辩证唯物论,而且也囊括了现代全息理论。太极运动乃如细胞之分裂,每个细胞都带有原细胞的全部信息。太极理论之科学性、正确性、先进性、探奥性和超时空的包容性,卓显其神圣。依其理论指导而运之拳--太极拳乃武源圣道,自然上乘。因此,孙禄堂先生称其为“道艺拳”。

  太极拳锻炼实是一种修为,贵在体悟,明理才能践道。太极拳中,无论虚实、刚柔、松紧、开合、进退、化打等等,皆可以阴阳譬之释之。练太极拳,不可不知阴阳,不可不练松紧,不可不变虚实,不可不用刚柔,诸功练全根归懂劲,所以“懂劲后愈练愈精”。不能悟”道艺”之真,亦不能达太极上乘之门。

  一、知阴阳明事理

  阴阳和谐乃是太极理论之核心,东方文化之妙奥,有别于西哲之一分为二,非黑即白。互济交融,相生相抱,中正不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动,互力其根,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协调平衡,循环无端。太极拳不过易其理而非玄其奥。在具体的运拳指导上,不是孤立的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而是相分相系,相争相合,相互变化,互不分离,不偏不倚,中和平衡,内外如一,协调运作,自然顺随。太极拳修为,要整体把握,细微体悟,不要只在枝节上做文章。大亦阴阳,小亦阴阳,无处不阴阳,阴阳交融乃是至理。只要我们抓住了拳学的核心,就不会被表面理象或枝节的问题所迷惑;更不会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而争论不休。

[1] [2] [3] 下一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74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