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圆整协调、神韵为本的审美观
太极拳论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组成,如诗如歌,具有语言的古朴、节奏、韵律美;太极拳的动作为大小、方向不同的圆组成,慢匀而行,圆活连绵,对称有序,有行云流水般流畅、静寂的美感;练拳时内在中正安舒、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松稳沉静,具有阴柔、虚无、含蓄的神韵美;揉手时二人如阴阳鱼头尾相连、循环往复,有一种忽隐忽现、圆活灵动之美;发劲时有一种刚柔相济、潇洒雄浑之美。太极拳疏通气血,内固精神,健美身心,开发智慧,使人体验到身心健康之美。太极拳是立体的画,是流动的诗,是无声的音乐,是优美的舞蹈。故杨澄甫前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其美学内涵可净化每个太极拳人的心灵。
在古代的整体化的美学观念中,天地人具有相同的结构模式与运动规律,宇宙是人的外化,万物是心的外化,因此艺术和科学都是宇宙和谐统一的反映和表现。“道”--宇宙、生命的规律,运行在万物的变化之中。要探索“道”,就必须观察和把握事物的动态功能,“重传神而不求形似”、“以神统形”是传统美学的原则。神韵生动厂,则形似在其间矣;不求形似,正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出动态神韵之美,也可以说追求神韵之美就是追求道。这也是老六路以神役形、注重神意气的内在修为,并不以动作的优美以博得他人的赞誉的根本原因。但老六路并不排斥通过练拳对人的美育。《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所附录的《功夫.情操.事业》一文特别提到:“太极拳的动作、姿势、神态符合形式美法则。汪老师教拳,在引导体会内功劲法的同时,从不忽视拳架的美观大方,总是及时指点怎样做才好看。中正安舒、松稳慢匀、上下相随等等基本要求就正体现着均衡、节奏、和谐等审美特征。此外,一个人练拳或揉手时的仪表也反映着他的精神状态。在这里,就包含着心灵美丑的问题。”《周易》也强调内在美与形体美的统一。如《易.坤卦.文言》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即言内在的美是形体美的基础,形体的美是内体美的外象,形体美意味着内在的美,故曰“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美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去探寻其根源--心灵美,并进一步探寻道的真谛,这才是其美学内涵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陶冶情操的一种重要方法。
11.文武相成的进道观
太极拳在养生方面,传统上归于导引养生术,是以调动整个机体调节功能为主,注重提高人体自身抗病康复能力和自然防卫功能的自然疗法,其根本目的在于健康长寿,且太极拳谱中有《太极血气根本解》、《人身太极解》等沦文与医学密切相关。而在古代,导引法也是医学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医者皆很重视导引养生术。《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乔”;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中记载有大量导引法、养生方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此外占有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傅山、徐灵胎等精通导引术的名医,近现代有王新午、胡海牙、郑曼青等前辈,均是中医、太极拳皆精的代表人物。医者学习太极拳,一来可以使自己养生延年,达“长生久视”(《灵枢.本神》),为人类健康多作贡献;二来可指导学习,多一种疗病手段,以提高医疗水平,进而达到《素问.宝命全形论》所总结的医者的境界:“一曰治神,二日知养身,三日知毒药为真,四日制砭石大小,五日知脏腑血气之诊。”而练太极拳自古就主张文武兼修--“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侣伴,为之有用无体”(《太极文武解》)。习太极者学习中医,一来可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思想境界,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及哲学精华,能更好地指导练拳,增加悟性--“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二来中医中除了全神保形及导引等养生外,尚有人量饮食、起居、房室、针推、药物等养生的方法与理论,从中可以学习更多养生之理、治病之方。两者有机结合,可相互促进,享学术有成、健康长寿之效,并进一步由术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