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世纪60年代,中国体育报刊登了系列有关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讨论,参加者均为太极拳专家,讨论的问题也很深入,是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太极拳学术辩论。近来,也有些回顾当年争论的相关文章发表,引起各方面关注。为了使大家对有关情况有所了解,我们特地将有关文章汇集陆续刊登,给大家提供一份史料,相信对今后太极拳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特别声明:本次辩论的所有相关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
徐致一
1964年6月1日发表于《体育报》第3版
近来,常遇到爱好太极拳的朋友,来同我谈论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有的朋友从陈式太极拳的特殊风格来判断,认为“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独特要求;持相反意见的则认为陈式的“缠丝”即是其他各式的“抽丝”,并找出“陈式太极拳”的一段文字,来证实他的说法。这段文字是这样:
“太极拳必须运劲如缠丝,或者说运劲如抽丝。这两种形象的比方都是说,运动的形象如螺旋。同时,这种螺旋又必须走弧线。尤如子弹通过枪膛中的来福线后,当它运动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型的运动路线。太极拳的缠丝劲,就要具有这种形象。”
根据引文,谨提出我个人的两点看法,供爱好太极拳运动的朋友们参考。
第一, 原文“太极拳必须运劲如缠丝”一语,在太极拳这个名词前面,并未曾冠上陈式二字。由此可知,原意是把缠丝一劲作为各式太极拳的共同要求的(包括杨、武、孙、吴各式,八十八式和简化太极拳在内)。我虽然不敢断言陈式太极拳的各式都没有缠丝劲,,但我练了几十年的吴式太极拳,一直就没有练过带着螺旋形的缠丝劲,却是铁一般的事实。吴式是杨式的支派,我记得已故杨式名家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太极拳十要”,也没有提到缠丝一劲,甚至连抽丝一劲也没有提到。为什么杨式和吴式都不重视陈式所重视的缠丝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最好是拿陈家沟已故陈式太极拳名家陈鑫的遗著(陈字品三,是一八四九--一九二九年时人),来谈一谈。他的著作里,有这种两段话:(一)“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经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二)“太极拳,缠法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 ……柯见陈鑫所擅长的太极拳是一种缠法,练缠法必须练缠丝劲,我认为是非曲直无可非议的。可是吴式绝不是一种缠法,不但在盘架时,没有螺旋运动,而且在研究用法时,也是力戒用缠法去制胜对方的。总之,太极拳的主要要求在于懂劲((即是懂得“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用劲方法),它的应用方法也并限于缠法一种,若仅仅以缠法(或者说是缠丝劲)的有无,来评论太极拳的深浅,是很不恰当的。因此,我也认为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不可或缺的一种劲,绝不是一切太极拳都必须具备的一种劲。
第二,原文“或者说运劲如抽丝”原意是把缠丝劲和“抽丝”看作同样性质的。根据我的体会,拳论里所说的“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二语,前一句不过是动步要轻而稳,后一句不过是动手要柔而匀,都是行功时的动作要求。虽然,在习惯上,把后一句的运动叫作抽丝劲,但是在实际上,它和用法上所说的劲(如棚挤按等等),并不是同样的性质。在吴式太极拳里,抽丝动作的作用,主要是在于养成手上“不妄动刚劲”的必要习惯,先要有了这种基本功夫,才能为日后练习“人刚我柔”和“刚柔相济”的技击功夫铺平道路。有些人在理论上是懂得刚柔相济的,但是在应用时,由于情绪紧张,总是惯于用刚而不惯于用柔,就是缺少这种基本功夫的缘故。缠丝劲是和缠法相结合的,它能使缠法发挥更大的威力,可见它的作用和抽丝的作用是并不一致的。有人说:把吴式动作里的“转腕旋膀”加上弧形线路,不就等于螺旋运动吗?须知吴式的转腕旋膀,主要是为了变换手的方向,以适应弧线的来回转变,在弧线的方向转变不大时,是不需要转腕旋膀的,而且在旋转中,也并不造成弧线的螺旋形象,岂能和陈式的螺旋动作相提并论!也有人说:缠丝是陈鑫所用的原名,在武禹襄的著作里(武年是武式太极拳的创始者,一八一二-- 一八八○年时人),才把它改为“运劲如抽丝”,可见缠丝和抽丝,是名异而实同的,武氏的出生,早于陈氏三十七年,不知此说是否有误?而且抽和缠二字, 在意义上是并不相近的。武氏是深通文字的太极拳家,何至如此轻率地把极为重要的螺旋作用,改得无影无踪!也有人说:抽丝,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抽出螺旋形来的,那末,武氏既然乐意为王宗岳的拳论作注解,为什么他在这个抽字上,反而“惜墨如金”呢?假使武氏能把抽字的特别意义,加上很少的几句注解,岂不省却后人许多揣测!总之,陈式和吴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太极拳,陈之所有,不一定即为吴之所有,吴之所有,也不一定即为陈之所有,因此,缠丝和抽丝,我也认为是不可混为一谈的两种动作。
上面这些意见,由于我的水平较低,难免有不正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另外,我还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有关简化太极拳的一个问题。简化太极拳是目前流行最广的一种太极拳。它对群众健康有很大关系,是不待烦言的。最近我查了一查简化太极拳的说明书,在各项要求下,未见有缠丝劲这一要求;可是在上海出版的“简化太极拳”里,却把缠丝劲列为要求之一,原因是这本书在许多地方根据的是陈鑫的拳论。从说明书里,我们可以知道,简化太极拳是根据杨式太极拳改编的。究竟陈式和杨式是不是同一类型的同一要求的太极拳呢?假定说:杨式确有缠丝劲,只是为了这个劲很难练而特地予以简化的话,那就不成什么问题了。如果是:杨式也只有抽丝而没有缠丝的话,那就有必要把简化太极拳的用劲问题,好好地明确一下,以免初学无所适从,同时,也免得在广大练拳朋友中间引起无所谓的迷惑,这对简化太极拳的发展前途来说,我认为是不容轻视的一件事!
《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读后
----罗基宏
读六月一日《体育报》徐致一先生的《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一文,谨提出几点商榷的意见,就正于徐先生和读者,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缠丝劲是不是各流派太极拳所共有的问题,文中的持论是否定的,并提出了相应的论据。这是关系到太极拳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因此,各抒已见,把它弄个明白,在学术的研究上不无好处。缠丝劲不一定是太极拳各流派所共有,而是陈式太极拳所不可无,这是一种看法;缠丝劲不仅是陈式太极拳所特有,而且是各式太极拳所共有,这又是一种看法。这两种不问的看法牵涉到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两者间相互的关系问题。在没有谈到我自己是哪一种看法之前,试先研究一下。
“缠丝劲” 的特点是什么?
“劲”,放在力学的概念中就必须有:作用点(力点),方向和大小。缠丝劲的螺旋运动,它的具体形象一般的更要从方问的变化(相应的螺旋的曲率半径也随着变化)这一因素体现出来。它的特点是:方向的变化,既是质点的“平动”(又叫移动)而同时又是“转动”,两者互相结合,不可分离。质点在某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和位移是有区别的,这和徐先生《吴式太极拳》中“每次出手应当把动作的过程看作是各个“点相接而成”的说法是同一回事情。而且这种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太极拳以圆运动为其特点之一,这是一般所公认的,但在严格的意义上说,还得作更具体的分析,因为这种圆运动是在立体空间中进行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不一而足,不是简单的平面圆圈运动或仅仅是质点沿着一定轨迹的封闭曲线运动,而是更为复杂的空间螺旋线运动。所以太极拳要求“曲中求直”:曲以运化,故无定向;直以发放,专注一方。但反过来是“直中求曲”,虽直来直往,“触之则旋转自如”。它们是太极拳柔运刚发、平动与转动互相结合、互相转化(矛盾统一)的精化所在。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为其根”是和这一特有的要求有不可分的关系的。
在平常练架子时,正如教授吴式太极拳已经五十多年的杨禹廷在《太极拳动作解说》中谈到,例如搂膝拗步进掌的动作“它是符合太极拳动作作弧形,即呈螺旋形运动的原则”的。转腕旋膀(桡骨与桡腕关节向前内旋转)。“意念由虚到实的过程,是掌指连同小臂向前上方呈螺旋形逐渐旋转的过程。我认为这是如实地反映了”缠丝劲“在手法上的一种表现。客观存在与主观反映有时可能是不一致的,特别是处在初步的感性认识阶段。可以来一个比喻,医生在治疗上要分清病人的“自觉病状”与“他觉病症”,因为前者往往只是主观的自我感觉,而后者是客观存在。杨澄甫在《太极拳广要》中没有提到“缠丝劲”不等于他所传授予的架子中没有“缠丝劲”,是同一道理。武禹襄的“运劲如抽丝”故不论它是否即系指“缠丝劲”(纵使持相反的看法),也决不能因为武氏没有提“缠丝劲”三个字,而在武式架子中就没有这种劲,理由和上面,一样。反之,更不能说陈鑫标出了 “缠丝劲”,便为陈式所独有。只能说陈鑫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特点,也不能不说这是他有益的贡献之一。
杨班侯再传的吴孟侠在他们编著的《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的《乱环诀》中,对缠丝劲有精辟的阐明。除说了有形螺旋运动之外,还谈到只有圈之意尚无圈之形的无形圈,“就是在出手动作中,随时都在螺旋力量的范围之内,这种螺旋力量,要成为动作中的习惯力量,所以虽然用手直人直出,但是接触对方的某部,便显示直进是螺旋力在推动的。由于这种螺旋力的主导作用,就能随着对方的来手上下进退,并能在顺随之中,相机地发挥螺旋力以人手克敌”。尽管他们的《九诀》是否直接出自班侯本人或为他门人所总结,但这一阐明,道理是正确的。李亦畲《敷字诀解》中说:“气未到而忘已吞”,就是高度自动化了的这种螺旋的习惯力量的“预伏”,即在意不在形的潜伏阶段,运动心理学中称为“预备期”的。离开了“触之能旋转自如”的“吞”,不是太极拳所要求的。它与徐先生说的走化时“切记要走弧线”相近似的要求,只弧线的含义不够全面而已。
徐先生在他《吴式太极拳》中常常谈到的“弧线”,是离开了空间螺旋线的概念去孤立认识它的,只作为上下动作连接成为圆运动的一个线段,无形中把圆运动理解成为一种封闭曲线。这方面如不掌握和细加分析其特点的话,容易使人造成错觉。此外,徐先生自己所创用的“转腕转膀”这一术语,文中只解释为“主要是为了变换手的方向,以适应弧线的来回转变”,这样未免是把方法和作用混为一谈了,其实这正是螺旋运动在此情况下要发生的作用。“转腕旋膀”作为太极拳的特点之--,因为它正是缠丝劲在上肢形象化的表现,而且就它的属性来说,腕、膀的旋转,顺时钟方向运行为“顺缠丝”,反之,为“逆(倒)缠丝”,再由于所在空间运动的方位不同,而区分出各种不同的方位螺旋。
缠丝劲是作为太极拳的共同特点而客观存在着,是共性,不是各流派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尽管它们的表现有时明显(如在陈式中)而有时不太明显(如在武式等之中)。缺少了这一共同的特点,就不能完全形成太极拳这别具一格的民族武术体育运动。
徐致一先生文末顺便谈到上海顾留馨编著《简化太极拳》(后改名为《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认为该书不应该引用“缠丝劲”,而且怕使渎者迷惑,无所适从。我看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拳简理不简。(原《太极拳运动(一)》,即简化太极拳,不是同样附上不少古典拳论供读者去研讨吗?),简化太极拳出自杨式,并不排除包括“缠丝劲”在内的共同理法。但这并不是说,就在他那本书中非阐发“缠丝劲”不可。后来同一编著者又有了《太极拳研究》的出版,里面有关“缠丝劲”的介绍,更为详细。因此,为了使前者更适合广大读者的实际需要,今后该书再版时,考虎将一部分为初学的人比较难领受的内容,加以必要的精简,从而使具体练习方法更突出些。这样做,显然是有好处的,为读者所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