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太极拳(24式)和88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运动司分别于五十年代中期和后期根据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大架)组织编写的。这两套拳编写修改后即向全国推广普及。自此,太极拳开展广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1993年5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在各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42式太极拳,并作为国家规范化竞赛套路推广普及。上述套路,通常称为“国家套路”或“表演、竞赛套路”,以区别于传统套路。
不容置疑,表演、竞赛套路的创编,对太极拳在国内外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上述套路中的一些动作要领有悖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与传统的动作要领差别较大,因而削弱了太极拳的健身强体作用。
下面,笔者就表演、竞赛套路的一些动作要领并对照几位有代表性的杨式太极拳家的论述,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几位拳家及其著作分别为傅钟文的《杨式太极拳》(简称《傅著》,中国武术协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杨振基的《杨澄甫式太极拳》(简称《基著》,严瀚秀整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杨振铎的《杨式太极拳、剑、刀》(简称《铎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和顾留馨的《太极拳术》(简称《顾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表演、竞赛套路所依据的蓝本为《太极拳运动》(24式和88式,1983年7月第三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和《42式太极拳、剑——附竞赛规则》(1993年5月第一版,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
关于弓步,24式要求:“做弓步时,迈出的脚……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度—60度”(左右野马分鬃动作说明);还要求:“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lO厘米”(左揽雀尾、双峰贯耳、闪遥臂、转身搬拦捶动作说明)。42式对弓步的要求是:“前脚全脚着地,屈膝前弓,膝部不得超过脚尖,另一腿自然伸直……两脚横向距离约10-厘米”(《42式太极拳剑一附竞赛规则》)。88式则要求:“(后脚)脚跟后蹬……自然伸直”或“自然蹬直”(揽雀尾、抱虎归山动作说明):“两脚横向距离约10厘米”(揽雀尾、闪通臂、搬拦捶动作说明)。从上面动作说明可以看出,竞赛套路弓步定型的要领是:l、前弓脚膝盖不超过脚尖;2、后腿自然伸直或蹬直:3、前后脚夹角约成45度—60度;4、除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几个拳式外,其它拳式弓步两脚跟的横向距离“约10厘米”或“不超过10厘米”。上述四点,恰恰违背了太极拳的拳法拳理,不是规范正确的弓步动作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