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与外家举之说,在武术界相沿已久。人们普通认为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太极、形意、八卦、心意等艺为内家,通背、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艺为外家。早在七十余年前,艺综多门的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就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说:“今之谈拳术者,每云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在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还有人认为以刚猛快捷为主者为外家拳,以轻柔缓慢为主者为内家拳。对于这个问题,只要稍加分析比较,便会发现。此观点自相矛盾,难圆其说。
拿太极拳来说,除了目前所见的公园“晨操”太极拳及杨、吴、武等派太极拳以柔缓为主外,陈式太极、孛派太极等,除了柔练的成份,皆有快慢相间、缓急州随、抖弹发力、式猛劲刚的刚练内容。其至在以柔缓著称的杨式太极拳学系中,杨班侯与杨少侯叔侄所传。除了柔架子外,尚有蹿蹦跳跃、式快架矮、哼哈发劲、疾弹刚爆的刚架子(也称“快架”或“用架”,笔者在京城期间,曾通过外语大学好友余小华先生与《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一书作者、跟随大极名师吴图南二十余年的车琏先生晤面相谈,得以了解杨少侯前辈传给吴图南先生的“杨式用架”)。那么,上述这些“式快劲刚”的太极拳,是否就不属于太极拳、不属于“内家拳”了呢?
再说,以“内家拳”为名的形意拳、心意拳与八卦掌,君不见形意和心意的练法在明劲阶段都是以追求内外合一,瞬间爆发的刚猛抖绝力为主的吗’八卦掌除了定式掌法稳如坐轿、行云流水的走转练法比较柔缓外。其变掌与游身掌及单操法与诸种兵器,不都是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甚而满场游走、快如蝶穿的练法吗?显然,以刚柔、缓疾来区分外家拳与内家拳,是丝毫经不住推敲的一个错误逻辑与片面观点。对此,孙禄堂先生《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早就明白无误地说过:“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式有刚柔之判?不知一则白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
天下之道,不出阴阳真二字,易曰:“一阴一阳之渭道。”刚柔即阴阳。柔属阴,刚为阳。拳术之道,即阴阳之道,刚柔之理。无非有些拳练习吋先阴(柔、缓)后阳(刚、快),有些拳练习时先阳(刚、快)后阴(柔、缓),有些拳练习时则阴阳并行,刚柔互济,但在最终都要达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刚柔扑济,负阴抱阳的阴阳平衡境界,无此则难称真正拳术勺真正功夫。这也就是孙禄堂前辈所说的“中和”之道。先生有云:“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又云:“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可见,阴刚乎衡,刚柔并济,内外合一,中正不倚乃是拳术的大成之首,亦是各种传统学术的大成之道,所以孙禄堂光生认为拳术“体万物而不遗”。
由上述可知,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是由柔到刚、积柔成刚的过程;形意拳的练习是由刚到柔、积刚成柔的过程;八卦掌的练习则是从柔入手,继而柔中求刚、刚中求柔,最后刚柔互济的过程。同理,太极由柔而刚则能刚中含柔,形意由刚至柔则能柔中含刚,最终都达到了刚柔互补、阴阳相佐的两种功劲,正如孙禄堂宗师所言:“刚柔虽分,成功则一。”依次类推,弹腿、劈挂、八极、通背、少林、螳螂、炮捶、戳脚、翻于等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外家拳”,其练功程序亦未出上述过程,最终成就亦未出上述结果。比如说八极拳,一般认为此拳是拳术中最刚的拳种,但它练到最后也要求柔,要练出绕指之柔的缠丝劲与暗化劲。此拳练习时要求“一打拙力似疯魔”,身上有多大劲便使多大劲,要尽量打出全身的愣劲与硬劲。习之日久,便会感到原先的死力、笨力与拙力渐退,而活力、整力与柔力自生,这便是阳极生阴、刚极生柔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行话所说的“用明劲逗出暗劲”的过程。太极拳则与此恰恰相反,先是要求练拳时大松大软,毫不着力,练到最后白然松中生紧,软中生硬,柔中产刚,这便是真阴极生阳、柔极生刚的一个过程。所以说拳术之道不离阴阳之理,其刚柔、缓疾、动静、虚实、吞吐、开合皆为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生克的辩证统一之道与中庸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