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无为无不为”的境界(正文)

太极拳“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2014-12-02
核心提示:​ 太极拳修心的过程,是去浮弃躁、修身养性,进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的过程。为什么在追求太极真谛的修炼人群中浅尝...
  
 

 

​      太极拳修心的过程,是去浮弃躁、修身养性,进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的过程。为什么在追求太极真谛的修炼人群中浅尝辙止、半途而废者甚多?要害是习练者心不沉,意不静。​
 
​      首先,习练者对太极拳修炼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陈鑫拳论曰“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身法端凝莫测,收敛精神,别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故平素打拳,“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招招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妙趣横生,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来。要知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优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 
 
​      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松其身、锁其心、定其神的要求,认真盘练拳架,力求做到松、圆、轻、柔、匀、沉、定、静,慢慢就会感觉到整个身心都融入大自然之中,浑身上下像被大气沐浴着一般,进入一种虚无忘我之境界.松柔之极,宁静之极,轻灵之极,舒服之极.此所谓:“沿途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拳景至此,可以观矣:练者情景交融,妙趣横生;观者称奇叫绝,心往神驰.身临其境。​ ​   
 
​      其次,要有正确的太极修炼观.功从平常中得,拳从自然中来。“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休法自修”。如果我们习练太极拳之人,不能达到身心两健.何来体悟,又如何达到“腹内松净气腾然”、“气遍身躯不稍滞”的境界?这些都是从平常、自然中得来的。正如恩师和定乾先生经常说的:拳里的一些东西,是可得不可求的.一句话道出了由心知而到身知的过程。也进一步说明习练者要把拳理拳法融进拳架.一丝不苟悉心苦研,自然会水到渠成、体悟于身。不贪、不欠、不丢、不顶,勿忘勿助、松静自然,这是对练拳者心态素质的基本要求。
 
       “无念神自清,清而心意定”。心静神定才能体松、气沉、神凝,才能体现太极拳古朴凝炼的风貌。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兼修、身心兼练的拳术,故有人称太极拳为神经体操和心理训练方法,只有心志淡泊自在.才能使身心宁静致远,使健康和功夫渐人佳境。正如太极拳家孙剑云所说:“追求恬淡虚无这种心境.正是为了使我们能够做到渐修的持之以恒,并在这渐修中能淡化欲望达到静悟,悟者何?拳与道合耳。”
 
​      太极拳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精、气、神的高度协调统一下的形体运动,是以内养外、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从而达到身心双修的一门学问:太极拳是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静养灵根、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一门科学艺术。让我们在自然无为、勿忘勿助中去体验太极拳的神奇魅力吧!​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618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