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清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从1963年开始练习太极拳,1967年在北京师从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的高足弟子、著名太极拳家雷慕尼先生练习陈氏太极拳,并得到陈照奎、顾留馨、冯志强等太极名家的指点,坚持练拳四十三年,寒暑无间。对太极拳理、套路、内功及推手等颇有研究。现为南京市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它源远流长,传播极广,在国内外拥有千千万万的爱好者。
它练法独特,拳理精妙,充满辩证法,数百年来吸引了许多人学习和研究它。历代名师辈出,著作甚多,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由于它内涵博大精深,虽为练武,而又文在其中,因此又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为了研究和探索太极拳,不少人付出毕生的精力而不能穷其尽。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极拳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好方法。太极拳从神州大地飘洋过海传遍全世界,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据网上有人估计,全世界太极拳练习者达7—8千万,其中我国占一半以上。普及性好,这是一大优点,但也由此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一些教师和练习者,由于种种原因,对太极拳缺乏深入了解,或把太极拳练成只有外形没有内涵的“太极操”,或把太极拳练成充满僵劲的硬拳,或把太极拳练成不堪一击的软拳。还有许多人虽然很想练好太极拳,但由于缺乏明师指点,练法不当,虽练习多年,还停留在外形阶段,没有内功,也不懂劲,还未入太极之门。这些练法,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但却失去了太极拳的本质和特点。以至于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太极拳是“豆腐拳”,不堪一击。只适合老年人用来锻炼身体,年轻人学它,没意思。
这种现象,对太极拳的发展和提高无疑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普及太极拳的基本知识,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乃是当务之急。为了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更好地掌握练习的窍门,少走弯路,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本人将多年练拳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以供参考。首先,练拳要明理,要弄清太极拳的基本原理。要认识到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至刚至柔的拳法。而且是一种内外兼修、性命双修的内家功法修练。同时,太极拳是一种道,它也是一种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它有别于外家拳,更不同于体操舞蹈。要弄清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混元太极的基本理论。练太极拳,就是练阴阳的协调。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著名太极拳家陈鑫云:“太极者,万物未生之始,阴阳初分之时,大莫大于阳,大莫大于阴,合阴阳两大之气,无以名之,古人名之为太极。”世间所流传的太极图,在一个代表无极的圆圈中有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接的黑白鱼,代表阴阳二气;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祥活泼,妙趣自然。早在《易经》中就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易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记载。太极拳植根于太极理论,而太极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和研究。“太极拳者,实本太极之理,自然而然者。借官骸以呈其象,非人力所能为者。圣贤以此理实行于人伦日用之间,拳家以此理实用于耳目手足之际,其保全身心性命之理以储其用行舍藏之理,道无二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