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初学太极拳的朋友来说,大家都感到太难了。那么怎样才能迅速地学好并掌握老师教的内容呢?这里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四点要求供大家参考。
一勤 在河南老家有句俗话叫:“人勤地不懒”,指的就是只要肯勤劳耕种,就会有收获。在武术界也有一句话是:“一日拳一日功,一日不练百日空”;也就是说每练一遍拳或练一天的拳,你就会有新的感觉和收获,那么一天或者几天不练,就会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感觉;可想而知“勤”字有多么的重要。傅能斌也在《浅谈太极拳的速成》里总结了五勤:“口勤、耳勤、眼勤、身勤、脑勤。”讲得非常的好,请大家查看;这里我还要加“一勤”既:“腿勤”,在跟老师学习时要根据老师的方位变化,自己也要改变位置,以便更好更清楚的观看、模仿学习;千万不能“腿懒”。陈发科公年轻时日打百遍拳,三年不缀,由身体羸瘦,变成强汉;陈照丕公日打三十遍拳,三十年不停;“四大金刚”不也受当时的条件所限,深更半夜躲到黄河滩练拳十几年,等政策允许后就更加勤奋苦练;他们也都是深谙“勤道”,终就成为了一代一代的大师。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是喜欢勤快的学生的。
有的学生一周才上一节课,一周就练一次,好象离了老师就练不成,自己交钱学拳是给老师学的一样,想想真可笑;话说回来,懒惰之心,人皆有之,要“学会克服自己、战胜自己,学会利用时间、挤时间、抢时间”,“没有时间”,不是学不会的理由!大家都要工作, 都要生活,既然喜欢太极拳、选择了太极拳,就要坚定信念、坚持到底,学不会就决不罢休!二理 1.明拳理 要“先明理,后学拳”,陈正雷大师在《陈氏太极拳术》一书中讲到:“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要求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练功时循轨蹈矩,顺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以上这些要想作到并非一日之功,须长时间练习才能领悟。那么初学者应该明白那些“理”呢?咱们自上而下说吧: “虚领顶劲” 也就是在练功时要求头部自然上领,不能低头、侧偏、仰脸;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说:“下颌微收,顶精自然领起”,教给了我们方法;他还说“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且无精神”,讲到了作用。
纵观整本《太极拳图说》每一图均对头部提出“顶精领起、顶精领好、顶精领住、顶精不可失、顶精俞要领起、顶精领、顶精领足”等等,“虚领顶劲”可见一斑。 “松肩沉肘” 既“沉肩坠肘”或“沉肩垂肘”, 都是要求向下向外的松沉,只有作到了松沉,两臂才能松活圆满,运动自然。通过“虚领顶劲”的向上提拔,清气自然就上升到百会; 通过“松肩沉肘”向下的松沉,浊气也就下沉到了丹田,从而达到了“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既 “空心实腹”之要论。 “含胸拔背” 简言之即是:胸部要含、要松、要虚;背部要开、要拔。“拔背”我的理解有二:一是纵向的拔伸,既上下的拉伸,这里可以通过“虚领顶劲”和“屈膝松垮”使整个脊椎拉开,最终作到“立身中正”的“拔背”;二是横向的拔伸,既是通过两臂向两边有意识的放松、弧形对拉作到横向的伸展。只要作到了以上的两点,“含胸拔背”就自然而然作到了。 “塌腰” 既是腰劲要下合。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腰要结合重心的转移左右转动,不可无力,不可僵硬。陈鑫云:“腰如车轴,臂如轮”,“腰劲要下去,贵坚实”,又说“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他还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可见前人对腰的要求可真是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