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大道通天地,禀生太极本纯全,七尺身中豁一天。妙道高深从俗笑,至言微密向谁传。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仅拳法就有129种。其中,太极拳不但是国内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的拳法,并且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说太极拳是如今江湖的第一武术,应当是毫不为过的。
太极拳得以享誉中华乃至全球推广,除了各种神奇的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手法,在养生强身方面的非凡功效,以及老幼咸宜的练拳门槛,也是其迅速普及的重要推手。
然而,中国武术门类繁多,为何唯独太极拳与养生健身的联系那么紧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此贴合?为此,我们走访了多位太极名家,试图破解其中的武术与文化的密码。
太极源流在内涵
太极拳的初创,应该与中国其他武术流派并无二致,都是从技击出发的拳法,而在随后的演变中逐渐丰富。正如北京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田秋信所说,一个事物的产生,开始都是朴素的,后人不断丰富充实提高它,给它以新意。
而后,太极拳在一代代武术大家的传承中,不但逐渐完善了拳式技法,而且还逐渐丰富了阴阳、动静、虚实、刚柔的理论体系,并从中国文化的宏观角度建立了一套指导思想,丰富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文化内涵,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文化。王宗岳在其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易太极创始人黄忠达表示,太极拳真正的核心是以太极的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中医的经络骨骼学说为生理依据,以道家的导引吐纳之术为练气的方法,以武术拳架为载体的一种性命双修的拳法。只有将太极的阴阳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拳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太极拳。
黄忠达认为,太极拳符合经络、骨骼最佳受力的姿势,把整个人体变成了力的传导体,可谓是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的最完美的运动。
80后武术家、杨式太极拳传人杨大卫则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太极拳予以了分析。他表示,太极拳之所以适合所有人练习,在于它的运动机理。太极拳通过大脑思维指挥肢体运动,讲求手脚的配合和协调,通过反复练习,强化了大脑与植物神经之间的互动作用。腰脊是太极拳练习之本,此间的神经系统得到不断强化和训练,使得掌管内脏、血液、微循环的神经系统得到影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身心互动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很多慢性病、神经衰弱、失眠患者练拳得到很好的改善就是证明。
由此可见,经过数百年历史的发展,太极拳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武术,而是成为了一种调控身心的方法,一种内涵丰富文化现象。也正因此,太极拳一代宗师杨露禅在19世纪中叶把此前藏于民间的太极拳带到北京公布于世以后,才能迅速被社会各层人士广泛接受,从而突破武术界的小圈子,形成浩浩汤汤的太极热潮。
习练太极需法度
在太极文化的引领下,太极拳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武术拳种的特点:一是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具有完整的训练方法;三是习练方式老少咸宜。理论上,任何人想学太极,都能各取所需。
然而,太极拳流传至今,已经孕育出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等不同流派,套路上不但有各派传统,还有官方竞赛套路,而教拳者既有各派传人,也有武术冠军。这些套路和老师孰高孰低?普通的练习者又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
对此,采访中几位太极传人认为,太极各派各有所长,习练太极拳,与选择套路相比,最重要是找到好的老师。易太极创始人黄忠达表示,练功初期,师傅的指导非常重要,必须因材施教,调整正确的姿势,否则一旦练出偏差,往后的功夫就不易进步,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北京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田秋信在采访中说,学太极拳要找“明师”,也就是明白师傅。他还特意强调,“名师”不见得就是“明师”。明师指点,个人天分悟性,个人所下的苦功夫,三者缺一不可。著名太极文化理论家翟金录则认为,好的老师能够让学员把基本的形体要求做好,这样练拳才能有好的基础。
黄忠达还认为,目前国内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根据体操和长拳的的规则创编而成的。这样比出的冠军,并不符合太极拳的理论要求。传授太极拳,不在于他是冠军还是武术几段,而在于所有的套路,都应以实践来印证太极拳的传统理论。能够被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
田秋信也表示,没有实质内容的表现形式都是空架子。任何论点都要有理论根据,都不能不受后人的理性检验,都要看他的说法是否有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让太极拳套路更加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易于传播,黄忠达的易太极推出了五式、八式、十三式、十九式等太极拳套路,并提出了“差一厘米都不行”的“太极标准化”概念。并且强调,这些套路“简而未减”,反而是严格遵循太极拳的经典理论,既避免了让太极拳因为套路繁复使学习者望而却步,也修正了那些让太极拳变成太极舞、太极操的流行弊病。
黄忠达表示,他提出的标准化其实是恢复传统而不是创新,因为按照太极拳的原理,以及身体骨骼和经络的规律,太极拳的架子、拳法就只能有唯一的运行轨迹。太极拳内气的产生,是由特定正确的外型和完全吻合太极理念的动作才能完成。在姿势的正确以及套路熟练的前提下,才能逐渐产生内气。
所以,易太极的套路正是因为吻合了人体骨骼经络学说的生理特点,才能够达到经络畅通,加上节节贯穿运动方法,促进气血旺盛运动,继而濡养五脏六腑,从而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养生效果。
当然,古人曾有“练拳者千人万人,成手者一人半人”之语,著名太极文化理论家翟金录就特别指出,太极拳对练习环境要求朴素,因此更要持之以恒,通过对血液的导引,对经络的畅通,使人体的机能状况得到激活,得到提高,养生的效果才能伴随人终生。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身亦然。”太极拳是一种文化认知和智慧分享,太极文化则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阐明了阴阳之理,能够通过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全,使人平心静气,涵养天性,从而益寿延年。当下,许多人被健康问题所困扰,身体与精神的活力似乎总难保证。若你愿意尝试践行太极文化,习练太极拳法,或许就能不求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