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谈谈简化太极拳中的弓步(正文)

谈谈简化太极拳中的弓步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弓步是太极拳中常见的基本步型,许多架式都是以弓步为定式的。据统计,简化太极拳中就有不同形式的弓步26个,其中正弓步20个,侧...
  

 弓步是太极拳中常见的基本步型,许多架式都是以弓步为定式的。据统计,简化太极拳中就有不同形式的弓步26个,其中正弓步20个,侧弓步3个,过渡弓步3个,布于15个式子之中。

    根据拳者面向,弓步方向和前脚尖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分为正弓步和侧弓步。三者均向正前方者为正弓步,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揽雀尾、玉女穿梭、闪通臂、双风贯耳等;弓步劲力朝前方,而前脚尖朝斜前方,面向侧方者为侧弓步,如十字手中的弓腿分手和下势独立中的屈蹲开步等;至于过渡弓步,是指在过渡动作中有弓步过程,而不成定式,不能停顿,如右蹬脚中的“分手弓腿”和下势独立中的弓步起身等。过渡弓步既可以形似正弓步,也可以形似侧弓步。

    正弓步的外部形象是前腿弓,后腿蹬,前脚尖朝前方,后脚尖朝斜前方,两脚间的横向宽度定量。但其规格要求严格,强调适度,过犹不及,均为错误。前脚尖必须朝正前方,弓腿幅度以膝盖不超过脚尖为准;斜向前方的后脚尖与中线夹角为45。一60。;自然伸直的后腿,要直而不僵,松而不软;两脚间横向宽度约为10~30厘米;弓步的步幅以伸屈自如为度,以后腿屈膝支撑体重,前腿自然向前迈出,脚跟着地的距离为准;行进速度要缓慢、均匀,迈步时先提大腿,以膝带起足跟,足尖斜向下垂,脚面不可绷紧,再由屈而伸,足尖从下垂渐变上翘,足跟向前轻轻着地,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脚落实,弓步到位。侧弓步既是面向侧方的弓步,要求两脚斜向平行或基本平行,一腿屈膝侧弓,另一腿侧向撑开,自然伸直。但不论前腿侧弓,还是后腿侧弓,侧弓腿的膝盖必须弓向脚尖方向,以防损伤膝关节。侧弓步继续下落即成仆步,所以侧弓步能否变成仆步是检验侧弓步是否正确的方法。譬如做下势独立时,从左蹬脚向下势转化时有个“屈蹲开步”动作,就是侧弓步,此时弓腿的膝盖与后脚尖方向一致,才能仆得下去,形成仆步,否则就达不到仆步的目的。

    正弓步又可据弓腿与前伸上肢的相对位置分为顺弓步和拗弓步。上下肢同侧在前者,为顺弓步,如闪通臂、单鞭、‘野马分鬃等;上下肢异侧在前者,为拗弓步,如搂膝拗步、玉女穿梭等。顺弓步与拗弓步之间,除上下肢相对位置不同外,还表现在两脚问横向宽度的差异上,前者除野马分鬃外,两脚间的横向宽度约为10厘米,而后者则为30厘米。野马分鬃虽属顺弓步,但由于要求胸对正前方,并带有靠劲,所以要求两脚间的横向宽度比其他顺弓步要宽一些,可达30厘米。双风贯耳,搬拦 捶,如封似闭,拦雀尾等,弓步时两臂同时在前,尽管有时异侧手臂为主导(如搬拦捶),也只能按顺弓步处理,两脚横向宽度取10厘米。单鞭和闪通臂又有特色,除有上述顺弓步的特点外,还要求稍有侧身,两脚间的横向宽度可以小于10厘米,但不能踩在一条直线上。

    尽管套路对弓步有明确的规格要求,但由于习练者的年龄、体质和悟性等方面的差异.其练拳效果却迥然不同,多数人达不到规范要求,过犹不及,所在多有,最常见的偏差可归 纳为如下几点:

    ①两脚间横向宽度不够规范:一般偏窄。尤以野马分鬃和玉女穿梭明显。野马分鬃要求两脚间矩为30厘米,但习者往往按顺弓步的宽度(10厘米)行进,以致不能面向前方,也体现不出靠劲;玉女穿梭属于拗弓步,要求两脚间矩为30厘米,习者往往开脚不够,两脚间矩达不到30厘米,甚至小于10厘米,体现不出拗弓步的特征。

    ②踩钢丝:两脚踩在一条直线上,犹如杂技演员沿钢丝,重心不稳,左右摇摆,常见于双峰贯耳,在做完右蹬脚收脚后,不是屈蹲松胯转腰,而是直接落下,致使两脚踩在一条直线上。在做单鞭和闪通臂时也容易犯这种毛病。

    ③突膝:弓腿幅度超过脚尖,步幅过大.后腿蹬得硬直,甚至大腿近乎水平,貌似很有功力,但与太极拳的理法相悖。

    ④偏斜:在做正弓步时,前脚尖不是朝向正前方,而是朝向斜前方,看似步子迈得很开,但两脚间的横向宽度却变窄了。有的人在做搂膝拗步时,不是让脚尖朝向正东方(假定面南起势),而是偏向北东或东南,致使两脚间矩变小,搂膝拗步走样。

    ⑤丁字步:忽视后脚跟的碾动,以致使步型变成丁字步,如做第一个野马分鬃,弓步时不碾动后脚跟,使右脚垂直于中线,成丁字步,使得腰胯不能松,野马分鬃难以到位。

    ⑥川字步:后脚落脚不正或碾脚不当,致使后脚尖也朝向前方,与前脚尖方向平行,位于中线两侧,成川字步。

    ⑦屈弓步:做弓步时,后腿膝关节微屈(或上拱或下塌),成屈弓步。上拱者为刚,下塌者为软,影响弓步的形象。

    ⑧抢步与砸夯:前脚尚未自然伸直,就落脚,称之为抢步;身体重心过早前送,整个脚掌一下子落地,称之为“砸夯”。这是初学拳者容易犯的毛病。

    ⑨掀脚与拔根:弓步时,后脚外侧掀起或脚跟离地,称之为掀脚与拔根。有的人在做侧弓步时,不仅成屈弓步,而且使前脚内侧掀起,也属掀脚病例。

    ⑩凹凸断陷:做弓步时,不是走弧线,而是直来直去;不是保持一定高度,而是时高时低,弓步运行中故意下沉,美其名日:  “圆裆”;在左右弓步转换时又将重心升高,使拳势失去连贯、圆和,出现凹凸断陷之毛病。

    对于初学拳者来讲,特别是那些未经名师指点的习练者,出现上述偏差,在所难免,甚至进入“学拳容易改拳难”的阶段,但笔者认为,只要注意如下几点,其偏差还是可以克服的。

    1、严格按弓步的规格要求,勤学苦练,一招一式,刻意追求,久而久之,就可运用自。

    2、注意转腰松胯,开步有制,确保两脚间的横向宽度。

    3、注意碾脚跟,随时调整弓步姿势,使弓步保持人字形。

    4、注意上下协调,内外和谐,使弓步动作圆和,柔顺。

    5、用心参悟,体会弓步的内涵,逐渐明白“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的道理。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41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