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中)(正文)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中)

2012-05-05   魏坤梁
核心提示:  (二)太极拳“定在有隙”的两大法宝  太极拳所谓的“中定”,近代很多老前辈都指出就是身体重心的稳定。身体重心的稳定在...
  
 
  (二)太极拳“定在有隙”的两大法宝
 
  太极拳所谓的“中定”,近代很多老前辈都指出就是身体重心的稳定。身体重心的稳定在武术中作为性命攸关之根本性基础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近代很多老前辈甚至将“中定”排为“十三势之首”。从力学上可以知道,任何物体,重心越低,下支撑面越大,重心垂线越接近下支撑面的中心,稳定角(重心垂线与重心到支撑面边缘连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平衡角(某一方位前后稳定角的总和)越大,重量越重,物体就越稳定。对于人体而言,下支撑面就是两脚外侧前后连线围成的面积。然而,对于人而言,并不是重心越低、下支撑面越大、重心垂线越接近下支撑面的中心、稳定角越大、平衡角越大,人的站立就能够越稳定。因为人的重心低(架子低)到一定程度、下支撑面大(步幅大)到一定程度,由于解剖结构原因,人就会站立不稳了;体重太大了,手脚变化的灵活性也会降低,会发生容易挨打与错失各种稍纵即逝机会的情况。并且人脚的长度是很有限的,因此总是有某一方位的平衡角是较小的。而即使对于平衡角较大的方位,遇到强大外力的作用,人的站立稳定也是会因为顶抗不住而被破坏的。因此,为了保证身体重心稳定,许多外家拳都采取了适当的站立高度、适当的面对敌人的体位、主动的灵活移动、努力增强自身落地生根般的沉坠能力与顶抗能力等等的锻炼方法,使得敌人对我攻击的力量与我顶抗的力量“合力为零”。这确实是十分重要的稳定自身重心的有效措施,但是这样措施的实施,如果灵活没有恰到好处,往往会弄巧成拙,顶抗则必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而且,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岁数越大体力越小,作为沉坠能力中重要成分自身的体重也会减少,所谓是“年岁不饶人”,于是就会出现武林大会上练拳二十年的打不过二十岁的这种武术最佳年龄段较短的现象。太极拳对于保证身体重心稳定,走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以随对方而动的“随遇平衡”的行走站立与“沾粘连随”使得对方攻击的力量总是作用不到自己身体的重心来实施。
 
  对于“随遇平衡”,力学上常常以球体为例。可以发现球体的“随遇平衡”有三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在移动中的任何瞬间,一是球体的重心高度始终不变;二是球体的重心垂线始终落在下支撑面的正中心;三是球体的下支撑面只有很小的一点并且不断变换。太极拳的“随遇平衡”也是如此,一是以胯平移来移动身躯,因此身体重心的起伏极小;二是以内力使得身躯在移动中身体的等效重心垂线始终落在一只脚之内;三是双脚落地中主要的实际的承载体重的仅仅是一只脚,并且承重脚是不断变换的,不是两只脚同时平均承载体重的。郑曼青先生将这种体重始终由一脚承担的技能称为是杨澄甫先生的家传,在他的两部著作里作了重点披露并且多次反复强调。这所谓的“体重始终由一脚承担”并不是承重脚必定是身躯中心垂线下方的脚因而是独脚站立的,而是虽然基本上是两脚站立,实际上体重主要是由一只脚承担的,就是所谓的“偏沉”;而且在有的情况下承重脚还并不是在身躯中心垂线的下方。比如在随人而动的“捋”的时候,身躯随人而动地后移,外形上前脚变“虚”,实际上可能体重正是由这“虚”的前脚承担的,从而后脚仍然能够从容灵活地提起移位。这样,两只脚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灵活地提起移动所谓是“自尔腾虚”了,如果不能这样,那就是太极拳所谓的“双重”了。可见,所谓的“双重”就是不能“随遇平衡”;“偏沉”就是能够“随遇平衡”,也就是太极拳所谓的“轻灵”。太极拳维持“定”的一个法宝正是这种凭借随人而动的“随遇平衡”使得对方发生攻击力量作用不到我身躯的错误(即“有隙”)。可见“随遇平衡”的重要目的之一正是为了使得对方发生攻击力量作用不到我身躯的“有隙”。
 
  懂得了这个道理,练拳中的很多情况下就都必须使得体重由一脚承担。可以发现,当一个人的体重由一脚承担即“偏沉”时,承重脚是可以带着身躯灵活跳动移动的,而另一只脚也是可以灵活移动的,就是两脚都能够“自尔腾虚”;如果体重落在两脚之间,那么,步幅稍大,两脚都不能灵活提起移动而成为“双重”了。由此可见,现代所流传的将太极拳的弓步两脚距离连线分为5等分,身体重心只能在1/5与4/5之间移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行为即使不是“双重”也是行动迟滞不轻灵的。
 
  无需怀疑,平衡器官能够正常工作的正常人,身体的各部位能够协调,在没有受到外力攻击作用的情况下,全身体重即使是由脚跟方圆大小的部位作为下支撑也是能够保持身体重心稳定的。因此,太极拳保持身体重心稳定的另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在实战中,不是孤立的单单在自身的各种因素上下功夫,而是在自己身体各部位能够十分灵活协调地被动活动的前提下,将稳定身体重心的希望寄放到敌人的犯错误,使得敌人攻击的力量始终作用不到我身体的重心,甚至在我站立不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样,由于我的身躯重心没有接受到敌人攻击的力量,我的“中定”就能够得到很有效的保障了。也就是说,我“中定”的保障最主要是建立在敌人犯错误(有隙)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弓步步型平衡角较小的肩侧方当被人推按时,一般人往往由于顶抗不得力而失去站立平衡。然而,对于太极拳功夫好的人,一推按其左肩,其左胯灵活被动地像轴承那样地往后转;一推按其右肩,其右胯灵活被动地像轴承那样地往后转,使得推按者总是犯攻击用力的方向发生偏离的错误,因而总是不得力与落空,从而出现太极拳虽然平衡角较小的方位遭到攻击也能够保持站立平衡的现象。由此可见,太极拳保持“中定”,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身躯没有接受到外力,并不是由于自身姿势体位十分合适、能够十分主动的灵活或者具有相当强大顶抗敌人攻击力量因而出现了“合力为零”。
 
  由此也可见,使得敌人犯错误从而保持身体重心稳定,并不是我主动地对敌人怎么怎么使得“合力为零”,而是我与敌人所接触的肢体是完完全全的“被动”的、“不动手”的、“不用力”的、没有主动的,以这样的方法,使得敌人的力量没有阻挡的总是有离开我身躯的去处。只有这样,敌人才能犯“终不得力、处处落空”的错误。这就像是抗洪。洪水多高,堤坝筑多高,于是“合力为零”。这是外家拳主要特征的攻坚战、阵地战的“堵”的方法。太极拳则是“泄洪”的方法,让洪水一往无前地奔流到大海洋里去。是一种游击战、伏击战、陷阱战。没有这种经历的人对于这种说法是不相信的。我的几个学生原先也是如此,然而现在他们完全相信了。我的推手水平在民间太极拳界并不高,他们的年龄都比我青20多岁,体力都比我大、体重都比我重,如果硬碰硬地“顶牛”或者“拔河”,无论体力与耐力,我都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然而在四正推手中,他们总是推不倒我。原因就是他们攻击的力量在我完全被动不用力的情况下总是有离开我身躯的去处。其实,太极拳的这种功夫往往都是很简单的千篇一律的被动地“胯一松”而已,其它部位、肢体几乎都是“懒汉”,在避免被擒拿的前提下,是完全任由对方摆布的。然而正是由于这样,他们的力量没有着落,而且由于他们的姿势、体位、朝向等由于力量没有着落总是出现“有隙”,于是我就可以稳坐钓鱼台了。而他们在四正推手中很多地方身体重心随时处在可以被我破坏的威胁中,他们也明白,那是因为他们有的部位肢体太“勤快”、“用力”、主动灵活了,就犯“有隙”错误了。由此也反映出太极拳的一个锻炼规律,“明白”与“学会”是两回事。“明白”仅仅是知道了所以然,知道了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但“明白”了不一定就是“会”了因而能够模仿着做了;而 “学会”与“应用”又是两回事。因为“应用”还需要相关神经反应的协调与不假思索条件反射的建立。
 
  怎样使得对方总是处于力量作用不到我身躯的“有隙”状态呢,那就是要利用对方的主动与被动使得对方违反太极拳的各种要领,比如两手各管一边等等各种姿势要领。所谓利用对方的主动,是指任由对方用力,我不加顶抗,使得对方“终不得力”因而姿势体位出现“有隙”。 所谓利用对方的被动,是指凡是有用力的反应,其用力的侧面是轻浮的,容易被我的掤劲作用引动而出现各种“有隙”的姿势。而对方出现了“有隙”的姿势,对方就难以有攻击作用地多处接触到我的肢体、难以控制我手臂的上方、难以将得力的攻击方向对准我身躯的中心线、难以将我的外围包围等等,我的“中定”就可以放心是安全的了。我的“中定”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于对方这种“有隙”基础之上的。懂得了以上的道理,练拳中除了模拟发劲攻击的定式以外,始终应该有正在如何以不用力的方法化解对方攻击并将对方引进落空,从而由此保证自己站立与行走稳定的潜意识,这是太极拳锻炼的重要内涵之一。
 
  当然太极拳“沾粘连随”所谓的“被动”与“放松”不是绝对的。在自己的体位随人而动地变换,使得对方总是犯攻击中心线偏离开我身躯的错误中,其实我是有主动随人而动的成分也就是“四两”之力的,外围控制对方的“掤劲”其实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完全放松的等等。因此我体会到太极拳古代拳谱所说的“似松非松”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我使得对方犯错误的方法确实就是表现于被对方所攻击的肢体是如同鞭子似的十分放松、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与被动的。所谓是“柔可百折若无骨”。我正是因为这样,四正推手的任何一处,学生们都无法将力量作用到我的身躯,我才能够有效地保证身体重心的稳定。当然,这种又被动又有点主动的“似松非松”的具体方法是很难用语言简单说清楚的,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四正推手其实是囊括了实战中基本上各种的被攻击。如果四正推手达到了一定“沾粘连随”的水平,再有了能够像接篮球那样的“接劲”本领,那才会真正出现太极拳特色的实战模样,使得能够与在体重、体力、耐力、灵活等方面相对强于自己的人进行实战较量匹敌有了可能,从而太极拳的最佳武术年龄段能够得以显著延长。而显然,在实战中,太极拳维持自己重心稳定的根本手段就是“定在彼有隙”,对方犯错误、攻击力量作用不到我的身躯才是我重心稳定的最根本所在。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77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