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下)(正文)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下)

2012-05-05   魏坤梁
核心提示:  (三)太极拳特殊的“中在得横”  “中在得横”所包含的能够成功攻击在于命中敌人最薄弱环节这样的原则是适用于所有武术的...
  
 
  (三)太极拳特殊的“中在得横”
 
  “中在得横”所包含的能够成功攻击在于命中敌人最薄弱环节这样的原则是适用于所有武术的。比如许多武术先左手后右手的轮环向前劈打,方向以我而言,先以左手向左劈打对方攻击过来的左臂并且上步,结果形成我处在对方的左侧外方,而对方则侧背朝向我,其左臂既已经被我所牵制,其右手与两脚一时又发挥不了攻防作用,其全身之“横”就暴露在我面前了,我的右手与两脚就都可以在这瞬间对其实施有效攻击了。又如崩步螳螂拳的第一式,一个三角形的向左进步、右拳打在自己的左掌心,其实是模拟迎着对方向我直冲击打过来的右拳,用左手向右(以我而言)打在对方右臂近肘处,使得其右臂偏向其左侧,而我的右脚进到了对方的右侧其前脚的外后侧,同时,右拳贴着对方右臂下方前冲刚好打到对方的胸肋处。这种情况下,对方的右臂已经被我控制,对方的左手与两脚也一时发挥不了攻防作用,也就是对方的“横”就暴露在我面前任由我攻击了。这些都是外家拳使用主动用力的技巧使得对方薄弱环节暴露而能够成功攻击对方的行为,都是属于外家拳十分有效的“中在得横”的技法。
 
  太极拳的“中在得横”有其特殊性。表现在:
 
  1)太极拳“中在得横”的“中定”与“沾粘连随”的“中定”不一样
 
  太极拳“中在得横”时保持其“中定”有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以“双沉”来保证,二是以“乘人之虚”来减少反作用力。太极拳发劲攻击时并不是与“沾粘连随”一样体重总是由一脚承担的,而是两脚共同承担的,往往总是一脚前撑、一脚后撑,表现为李雅轩先生所描述的杨澄甫先生发劲时的“一坐”。这种情况与许多外家拳的发劲攻击不同。许多外家拳的发劲攻击往往后脚一蹬,身躯也像炮弹一样向前射出去,身体重心是一味前移的,身躯的运动方向与发劲的方向是相同的,往往出现后脚跟离地。纯正的太极拳则相反,虽然攻击时往往需要身躯骤然前移,如《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一书所记载的田兆麟先生说:杨澄甫先生主张“将欲打人,步须偷进”,然而发劲攻击的瞬间,身躯却是后撑的,也就是说身体重心是后移的,身躯的运动方向与发劲的方向是相反的,不然就不成其为“发劲须沉着松静……支撑八面”了。当然,可能有的外家拳也是这样的。这种“双沉”有两个特点,一是同一个人发出的力量要比身体重心一味前移的大。可以用这样的实验来证明:选择一株略微可以摇晃动的树用两种方法摇晃:一种是以身体重心一味前移、将全身的力量压过去,再以身体重心一味后移、将全身的力量往后的方法摇晃;另一种是以身躯后撑、身体重心后移、手臂往前用力,再身躯前撑、身体重心前移、手臂往后用力摇晃。结果可以发现用后一种方法,树可以被摇晃动的幅度明显要大。证明同一个人用了同样的力,后一种发出的力量要比前一种大。我对发人也作过比较,对同样约70公斤左右的人,用前一种方法,我只能推动其后退两步而已,而用后一种方法,效果明显要好,甚至会推得其急剧后退六、七步仰面倒地,当然这种情况还是有其他因素的。这种“双沉”发劲还有一个特点是即使攻击不到目标,对方也极难顺手牵羊反袭,因为身体重心没有前移。当然,有的前辈发人时也出现后脚跟离地的现象,这只能遗憾地认为其发劲还不是纯正的太极拳方法。其实,一个太极拳习练者往往有可能有的功夫是太极拳的,有的功夫并不是太极拳的。正因为如此,杨澄甫先生才说“世间练太极拳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对于很多老前辈,我们既应该看到他们所承传的真传,也不能因此盲目地将他们的所有都当作是太极拳的功夫。我十分赞同曹树伟老师的话:“太极拳应该以太极拳经典为标准,不能以人为标准”。
 
  太极拳“中在得横”时保持其“中定”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劲必“乘人之虚”。比如乘对方根脚浮起时、向一方晃动等身体重心不稳的时机攻击人,如果十分合拍地成功了,就会感到对方被发出去就像是与我演戏般配合似的,真的是有前人所说的“毫不费力”的感觉,然而实际又确实是被我发出去的。因为演戏般配合与真的被发出去是存在很多不同征象的。当然,能够驾轻就熟地掌握这一技术是很不容易的。而如果不是这样“乘人之虚”,以硬拼硬打的气势,在对方尽管出现了背势但没有出现根脚浮动等的情况下发人,那么,遇到体重大的人,即使被发出去,也是感到十分费力的,往往还会体会到很大的反作用力,自己也可能会由于反作用力出现反弹后退;甚至会出现对方纹丝不动,自己倒由于反作用力被反弹得后退了。由此可见,太极拳在“中在得横”时保持“中定”的一个重要法宝是以“乘人之虚”来减少反作用力。当然,别人发生这种“虚”的时机是极其短促还不足眨眼的瞬间而转瞬即逝的,这种“乘人之虚”必须十分合拍得如《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一书所记载的田兆麟先生所说的杨澄甫先生说“一出手似木工制桌装榫,捶落榫入”。我体悟到要能够这样,有不少要领,其中一个关键在于金仁霖、何基洪老师所说的“前虚后实”,与对方所轻轻接触的手不能丝毫用力,因而有尽量高的灵敏感觉,力量是后脚通过身躯的后撑传递至手的。
 
  2)太极拳如何“得横”
 
  太极拳如何“得横”其实就是如何使得对方在某一瞬间形成发挥不了攻防能力的严重“有隙”、根基动摇,也就是严重“背势”。对于这一点,外家拳创造、积累、总结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主动用力作用于对方的技巧。有的人称这种方法为“格”,有“先格后打”的、有“边格边打”的、有“格打结合”的等等。这些技巧往往都是无数先人以鲜血与生命为代价获得的行之有效的很宝贵的武术财富。只是攻击对象如果主动比我敏捷、灵活恰到好处等,这种“格”的效果就不一定能够奏效;而且即使对方的主动、灵活不怎么样,体重、力气却大于我,这些技巧的效果也可能是要打折扣了,甚至也会根本没有效果。因此,武术界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突出了力量在控制对方武术技巧中的重要性。比如左右手轮环向前劈打,属于“先格后打”,然而左手劈打到对方的左臂,由于对方力气大,我的左手反而被对方的左臂往其左侧方弹飞了,结果成为背势的反而是我了。又如崩步螳螂拳的第一式所模拟的,我正向迎着对方右拳,用左手向右格打对方右臂,然而由于对方力气强大得很,其右臂根本不为所偏斜,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右拳打不到对方,自己的胸口正好被对方迎面击中了。
 
  太极拳对于控制对方、使得对方形成背势,是反外家拳“主动用力”之道而行之动起了懒脑筋,居然在控制、使得对方形成背势的过程中让力气与主动下岗休息“养精蓄锐”去了,就是使得对方发生“有隙”是以随人而动的方法引诱、误导对方,也就是“闪赚”对方,从而使得对方“终不得力,处处落空”,由此为获得“何坚不摧”的攻击创造有利的条件。这种情况,可以用杨露禅的三句话来总结。那就是《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一书所记载的田兆麟先生说:杨澄甫先生“说其祖露禅有‘你要给你’、‘咱打咱有’、‘要那有那’的话。”显然,这三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做到了“你要给你”任你摆布,才能“咱打咱有”得到很多可以控制对方的机会与“要那有那”的可以从心所欲攻击的武术效果。这“你要给你”就是陷阱,是等着敌人来上圈套。这种“你要给你”对于外家拳而言往往是属于必然挨打的危险形势,太极拳却可以当作让敌人上当陷于被动挨打的陷阱。以四正推手而言,右手斜横于胸前,手腕与肘部与对方接触,对方直推过来,一般人都认为右手必须以前顶、上架、横摆等主动用力的方法才能破坏对方的攻击,如果力气不够,退步不及时,那就化解不了了。而对于真正的太极拳功夫,这种情况对方是攻击不到自己的,不仅根本无需用力气与主动,而且可以完完全全任由对方直推,也就是“你要给你”。结果对方就会立即擦胸而过、擦肩而过地落空了,侧背朝向了我形成了背势,往往还会由于落空而站立不稳,正好送上门来挨打,也就是“咱打咱有”。在这对方落空、背势送到家门口的瞬间,怎样打对方就完全可以由我决定了,也就是“要那有那”了。当然,对于如何使得对方形成挨打的背势,现代有的太极拳名家也介绍了不少主动的技巧。然而这些技巧与外家拳的技巧相比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本质上都需要主动用力。因此,只能遗憾地认为这种介绍与太极拳是南辕北辙的。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77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