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论》云:“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这上下之间,前后只间、左右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称关系,也是阴阳关系,矛盾关系,是阴阳双方差异互补、矛盾统一的关系。对称关系是普遍存在的,肢体的任何地方都有与其相对称的部位。每组对称关系都有三个部分组成、即阴、阳、及双方之间相互贯通的枢纽——中。阴、阳、中三位一体,就是一太极。练太极拳对称用意,是心法,也是劲法,是阴阳哲理的具体运用,是心法,也是劲法,是阴阳哲理的具体运用,是行拳用意的重要内容,是拳术对称协调的内在质量。“练拳要注意中心点要练出对称劲”(冯志强)。没有对称劲,就是空架子。对称用意的基本规律是:“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对拨拉长,曲中求直”(唐豪、顾留馨)。对称用以的主要内容是:在意念地引导下,在“中”的调节下,肢体的对称双方,或互借吸引力相向相合,或互借排斥力逆向相开,或互借杠杆力此起彼落,或互借力偶力左右旋转、或互借顺作用力一领一随。总之是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相互推动、以实现省力高效、和谐圆融达到阴阳相济的目的。
现将主要的对称关系举例如下
一、上下之间对称用意
上下之间对称用意,能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体内,对前后之间和左右之间的对称运动有带动作用,理应位列第一。
1、上下两半身对称用意。以腰为中,腰以上到手到头为上半身,腰以下到脚为下半身。与各种局部的对称关系相比较,上下两半身的对称用意最具整体性,是全身性的一动无有不动,对其他各种对称运动有统率作用。每当意气收合、肢体屈缩时,命门后鼓下坐,尾间松沉前收,脊柱向下松垂,上半身气向下行;同时,肚脐内吞,小腹提收,裆向前翻,下半身气向上行。上下两半身意气相向相合,聚于腰腹,产生整体上收合、屈缩、蓄劲的效果。每当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命门前送上顶,脊柱向上伸竖,腰以上气向上行;同时,肚脐前吐,小腹下沉,腿脚向下伸蹬,腰以下气向下行。上下两半身相互排斥,对拔拉长,产生开放、伸展、发劲的效果。在意气先合接开的情况下,上半身、下半身相继向下松沉:感觉上是从肩到脚一路顺流而下,又像先是上半身下沉送下半身,等下半身向下松沉时,上半身却伸腰竖脊而起。
2、肩与头颈对称用意。耸肩必缩脖,沉肩自竖颈。练太极拳虽然两肩一直要沉,以保持竖颈顶头,但沉又有不同的沉法。凡意气开放、重心前移时,沉肩主要是松沉肩前的锁骨意气收合、重心后移时,沉肩主要是松沉后面的肩胛骨。正因为有此不同,所以,虽然一直是竖颈顶头,颈部却在一弛一张地交替变化。
3、头顶与尾间对称用意。《拳论》要求“尾间中正神贯顶”。 “中正”当然是指不歪斜,但怎样才能保持尾间不歪斜呢?那就是松沉。尾闻是由宽大的骶骨和尖小的尾骨联合组成的。因骶骨宽大,有一定的重量感,常有向下沉坠的感觉,不像钓鱼线上向下沉的坠子,永远是沉在水下的;而头就像钓鱼线上很轻的浮标,永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头和尾闾一上浮,一下沉,将脊柱对拔拉长,使贯穿其中的中枢神经上下通畅,自然就有了“尾间中正神贯顶”的感觉。
4、胯与脚对称用意。腿弓要求以膝为弓把,以胯和脚为两梢,使腿保持弓一般的弹性。身子坐在腿上打拳,如同载重之船行驶在水上,既稳重又有轻微鼓荡。每当意气收合、实腿变虚时,实脚侧腰胯下沉,其反作用力牵动脚上提,胯与脚弹性相合。每当意气相开、虚脚变实时腹胯下沉,两胯分别向两腿灌送意气,支持腿向下伸,脚向下踏;同时,向下伸踏的反作用力上升,使胯有上下顺直拉长的感觉,以支持伸腰竖脊,上下两半身反向对拉。
5、腰骶与小腹(丹田)对称用意。一般说的丹田就是指小腹的整个腹腔,通俗地说丹田就是小腹。而丹田的核心部位却是在骶骨之前和膀胱之后夹室内的一个点,是全身也是腰腹运动所围绕的支点和轴心。每当意气收合、肢体屈缩时,命门后鼓下坐,尾间松沉前收,裆向前翻,小腹提收,腰与腹是后下前上地反向放松,命门前送上顶,腰与腹是前下后上地反向对称运动;每当左转身时,小腹向左,腰骶向右:右转身时,小腹向右,腰骶向左。总之,都是腰骶与小腹围绕丹田的核心部位反向画圆。
二、前后之间对称用意
1、眼神与耳神对称用意。每当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随着竖颈顶头,眼神向前看远,同时竖起耳根,凝神于耳,耳腔内的神意向后贴靠,细听身后有无敌人偷袭,是眼神与耳神前后撑开,对称平衡。每当意气收合、肢体屈缩时,随着颈部放松,眼神收近,敛入目艮底,同时耳根松落,耳神从身后收回头内,耳目两神相向相融。
2、手与喉头对称用意。每当意气开放、手前伸时,喉头内收,上找头顶百会,以反作用力支持主手前伸;每当意气收合,主手回缩时,喉头也自然放松,有迎手之意,与手相向相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