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中西军事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正文)

中西军事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

2012-02-29   肖峰
核心提示:  在军事著作中,西方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东方有《孙子兵法》,他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二者各有千秋。但细分析二者军...
  
  在军事著作中,西方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东方有《孙子兵法》,他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二者各有千秋。但细分析二者军事思想,可见东西方战争观念的不同,而这种观念又深深地融入武术领域。从中国武术和西方搏击功夫进行比较,更可看到中西军事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
 
  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以毁灭为目标,核心是“战”,所谓“战”,按照克氏的解释,就是交战双方的“相互消灭”;核心原则是“无限制地使用暴力”,最终目标是彻底地消灭敌人。
 
  我国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是“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得已而为之”。反对穷兵黩武。孙子虽像克劳塞维茨一样地重视攻击,在孙子看来,战争的唯一动机是利益。战争不是毁灭,而是求利。他在“谋攻”时分为四个层次,仅在较低的层次才使用武力。他指出武力的使用愈少愈好,最好完全不用——“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全”字是关键,谋攻的理想为求全,而求全的关键又在于不战,“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在孙子看来,就是交战双方的相互保全。最高原则是“兵不钝而利可全”,最高目标是全我以存、全敌以降。
 
  美国“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战争论》,但后来的“相互确保生存”的战略防御理论和核威慑理论的基石则是《孙子兵法》思想。英国战略思想家利德尔•哈特在为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准将塞缪尔•格里菲思翻译的《孙子》作序时称,在西方,只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可以同《孙子》相比,但《孙子》更聪明、更深刻。《孙子》比《战争论》早两千多年,但它却更有节制,不像后者那么强调暴力。
 
  西方搏击在擂台上,注重速度、力量,猛烈进攻的拳手往往获胜。不进攻则判消极,要罚。与西方军事思想相对应的是,西方人注重直接的效果,所练一切围绕实战,用跑步、举重来快速提高实力。发展到现代,注重与科技相结合,更加科学化。使人的实战搏击能力达到极限。商业化比赛运作的成功,使拳击、搏击手层出不穷。搏击中,只要裁判不说停,拳手就不停地攻击对手,即使对方已无还手之力,还要继续猛烈毫不留情地攻击,可看作是克氏及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的体现。
 
  中国武术有很多门派与不同的风格。东方内家拳武术思想倡导“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注重防守反击。一个中国技击武术家苦练一生有了可致人于死地的绝招及强大功力却并不显露,一个武师达最高境界并不是为了主动攻击他人,打伤、打死对方,而是作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领悟人生的一种手段。即使有了致人于死地的功夫也不是为了擂台上去应用,甚至一生不用。与对方交流,只需“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搭手之间,即知双方功底深浅,即使武艺比对手强,却还要尊重对方,给对方留面子。
 
  那么,练了强大的实力却不好斗,不去竞技;积累苦练多年、拥有的功力却甘于平淡,这是不是“不作为”?这与没有功夫有什么差别?这令现代人难以理解。以至令人怀疑其水平与实力,或认为是心虚、没有实力的表现。其实这正是前述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体现。中国武师提倡“武不善作”并不是惧怕对方,胆怯畏战,而是前述“不得已而为之”兵法思想的延伸。
 
  为什么我国没有盛行终极格斗?这是中西军事文化的不同。《水浒》中,林冲、鲁智深双方英雄相惜,不动手即知双方水平而互相佩服。这都是传统文化思想对武将的影响。宋江以义感动众好汉聚梁山,他的行为正是前述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和儒家“仁”的体现。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21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