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么几项:一日套路,二日技法(或招法),三日功夫。套路有拳术、器械、对练,技法则是搏击术、擒拿术。功夫,狭义讲单只内功、外功、软功、硬功等。功夫似乎是民间武术的专利,军事武艺是不大重视练这类功夫的,因为它耗时长,见效慢。
一般武术门派在传习程序上,大都先教套路,再传技法,最后传功夫,或称练“私功夫”。在练习指导方面,则依仗功理功法。
现今,中外皆称练武术为练功夫,这实是就广义而言,其源自广东习武者。广东人称练中国武术为“打功夫”,它涵盖了中国武术的全部内容。李小龙的崛起把这一名词发扬光大,外国杂志均将它作音译,“功夫”成了中国武术的代名词。然而,依中国武术的传统分类,功夫专指单项过硬本领,这在三十年代各国术馆讲义中时时可见。
与套路、技法相较,功夫是高层次的,但从武术技击作用来讲,三者又是绝对不可分割的。
纵观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武术海外传播过程,首先是套路的传播,正是套路所展现的民族化的形体语言倾倒了无数海外观众,扩大了武术的世界性影响。进而是武术散手的推广,然而推广初期,某些规则明显有拳击和海外自由搏击的影子,如使用拳套,如按点数计分,如划分体重级别……这些都鼓励了散手运动员更多地习练技法,并倾心于摔法。随着国际交流的规模扩大,在大级别散手对抗中,与一些欧美、中亚地区的运动员相比,我们的运动员在击打能力和抗击打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从那时起,到传统武术中汲取营养,提高散手对抗能力,成为中国武术界有识之士的一个前瞻性举动。
实战中一切照搬套路中的动作,只会是挨打的架势
套路的作用在明代便已明了,它“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因此“学拳要身法灵活,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当知斜闪”,最后达到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增强气力、体力、协调身体各部位动作的目的。
但套路终究是不实用的,因打它是事先安排好的固定结构,动作要求规范到位,弓是弓马是马,拳是拳掌是掌,或舒展或紧凑,或徐缓或快疾,一切按要求演练。而实战中动作不会完美工整,弓不弓马不马,丁不丁八不八,出拳踢腿快疾变换,招式不能使老,劲力不能用尽。实战中一切照搬套路中的动作,只会是挨打的架势。单纯把练套路当成武术之根本,那无疑是陷入武术认识的误区。
技法,是制敌而不制于敌的方法,是搏击、擒拿的技能技巧。无论哪门哪派,无论是拆解套路,还是单练散打,都是在传授这一技能技巧,武术的实用价值也便体现于此。有的门派根本没有套路,从其本意来讲,则是为了更突出技法。
技法再有利于搏击,终究不能代替“功夫”。因为技法讲究的是“用巧”,即步巧、身巧、法巧、击巧、遇巧、用巧、使巧。如果技法不精,交手时难以用巧,岂不要受制于人?而功夫是练就超人的实力,既已练就,必定超过常人,也便有了胜算。
因此,欲学武艺,首贵实用,拳脚器械之外,故不可不练二、三手功夫。否则,拳术打得再精熟好看,器械练得再灵活利落,却不合实用,终是花拳绣腿,花枪花棒,到老终是空学一场,应了“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拳谚。
当然,现今武术讲的是艺术性健身性,就是花拳绣腿,久而练之,何尝不有益于身心?但,真正要继承发扬中国武术,是决不能排斥或忽视“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