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本文作者为陈式太极拳家马虹先生的弟子.黑龙江省望奎县人。
“太极拳,缠法也”,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固有特点与精华,在意念指导下以丹田带动、腰脊为轴心、周身螺旋形式运化,令三节、九窍、十八球节节贯穿,使内气缠绕于肌肤之内,中气贯通于骨髓之中,形成一动无有不随的独特空间曲线运动方式,完成身体各部分的公转与自转。这种劲由内及外、由里及表、由中而发,对称协调、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运用时能刚能柔。其刚时,挨到何处何处击,出手见红,无坚不摧;其柔时,连绵缠绕,使人难入难出,如蝇虫落胶,有翅难飞。就用法而言可分为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外缠、里缠、大缠、小缠、前缠、后缠、正缠、反缠等。但总的规纳起来也就是顺缠与逆缠。就其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一顺一逆或双顺双逆,其它方法皆为变化之法。
从健身上讲,缠丝劲的产生与传递方式正好是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改善人体机能的过程。人体机能的改善与增强需要血液的营养与滋润,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机体的运动与感觉都离不开血液的濡养,故《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人若气血充盛,血脉调和通畅,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脏腑坚韧,肌肉丰满,感觉灵敏,活动自如。欲达此况,推动血液运行之气要强,血液要充盈,脉道要畅通无阻,而周身无处不缠丝的陈氏太极拳运动正好符合这一条件。在行云流水般的行功中,通过意气运动配合螺旋缠绕的方法,加强人身血液的循环功能,使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脉道更加畅通无滞,令气血运行全身,使周身各个部位得到相互“按摩”,从而加大了骨骼、关节、肌肉、韧带之间弹性,增强了骨的营养,使骨密质增厚,使骨松质的排列更加整齐有规律,因而骨头更加粗壮、坚固。同时还会使关节囊增厚,韧带增粗,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增强,加强了关节的牢固性,伸展性,令关节的活动幅度增大,灵活性增强,为行拳走架,推手技击打下坚实基础。
从技击上讲,这种螺旋缠绕劲可以提高沾、连、粘、随、化打合一的效果。应用时,柔中寓刚比直线发出来的拙劲更加威猛,更有利于劲的放长和力点的集中,具有极强的穿透性,可使人内伤而不外显,通过螺旋缠绕能化去对方凶猛的来力,使其劲路发生改变处于背势,为我反政节省时间制造机会。与人交手时运用此劲,一沾即进缠绕不放,如巨蟒缠身,粘住何处何处缠,进也缠、退也缠、攻也缠、守也缠、快也缠、慢也缠、开也缠、合也缠,在螺旋缠绕中“打人如走路,破敌如蒿草。”这种劲在推手中,当对方力猛时,会使其身不由己失去重心,有坠深渊,入激流之感,像被裹入旋涡一般,不能自拔,为我成功发放制造机势,以达到:“诸靠缠绕我皆依,因敌而变示神奇”的高级功夫境界。
在套路演练中,缠丝劲的方法方向要随身法及动作幅度的要求而变化,现将此劲的具体表现与练习方法介绍如下,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缠丝劲表现在手上为顺缠时,小指领劲依次带动无名指、中指、食指向大指方向旋转,小指的少泽穴与大指的少商穴相合,劳宫穴内含,突出小鱼际,成瓦垅掌,同时沉肩合肘。
缠丝劲表现在手上为逆缠时,大指领劲依次带动食指、中指、无名指向小指方向旋转,大指的少商穴与小指的少泽穴相合,劳宫穴外展,突出大鱼际,成瓦拢掌,同时松肩拥肘。 缠丝劲表现在腿上的顺缠为,以小趾领劲大趾合,踝与膝向裆部外方向旋转,腰胯随之,臀部沉翻。如前镗之外摆腿顺缠上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