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都知道混元太极拳是以养生为目的、以技击为灵魂的。那么从养生和技击看,它们在练法上是否有区别?如何协调养生和技击的关系?
答:有区别,但总的方面是一致的。从技击角度看,不会养生技击就没有基础、易劳累、技击技术得不到提高。因为人首先得生存的好、体态健康、生命力旺盛,才有技击的本钱。很难设想一个面黄肌瘦、营养缺乏、病病歪歪的人,能够去打擂台,即使有其心也无其力。只有加强养生修炼、精气神充足,才会出功夫。可以说,养生是技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技击要靠功法才能显示出威力。没有功力的技击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前人才说:“拳不敌法、法不敌功”。从养生角度看,养生之法首先源于古代道功和中医理论,现代养生还要结合运动医学、生物学、营养学、遗传学等等。我们的养生是道、武、医合一的,因此其中还要有武技的道理贯穿其中。
答:有区别,但总的方面是一致的。从技击角度看,不会养生技击就没有基础、易劳累、技击技术得不到提高。因为人首先得生存的好、体态健康、生命力旺盛,才有技击的本钱。很难设想一个面黄肌瘦、营养缺乏、病病歪歪的人,能够去打擂台,即使有其心也无其力。只有加强养生修炼、精气神充足,才会出功夫。可以说,养生是技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技击要靠功法才能显示出威力。没有功力的技击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前人才说:“拳不敌法、法不敌功”。从养生角度看,养生之法首先源于古代道功和中医理论,现代养生还要结合运动医学、生物学、营养学、遗传学等等。我们的养生是道、武、医合一的,因此其中还要有武技的道理贯穿其中。
从武功角度看,光养没有技击,武术达不到效果。同时,不练习技击,武术的招数不明确,也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武术的灵魂是技击,所以养生只有结合了武技之理,才能叫做拳功一体、体用结合。技击是拳理,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的技术要靠用法的练习来培养,用法就是技击。最后,大家都知道,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想出来的。但练不是盲目地练、瞎练,而是要科学地练、养中练。功夫能养、会养才能多练,会养才能达到精气神的充沛,只有会练会养才能达到技击效果,多练就会长功,不养反而不会长功、也不会提高技击技术。
关于协调养生和技击的关系,我想,二者不可偏废吧。养生是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是关键,是先决条件。身体强壮了、精气神充沛了,就可以练习技击了。另外,二者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养生练习过程中也可以穿插一些技击技法,以熟悉拳法、矫正错误动作;在侧重技击时也不要忘记心平气和、中正安舒、气血顺遂地养精蓄锐。总之,会练会养能成功。在练功练拳时要强调桦柔圆活、安静舒畅、神完气足、混元一气。至于哪一部分多些少些,不必统一强调,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爱好以及适应能力适当选择,只要“无过不及”就可以。
问:有人说混元太极拳是把陈式太极拳向柔化方向发展了,和杨式吴式是一个路子?您认同这种说法吗?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答: 部分对吧。先说第一点,混元太极拳的确是把陈式太极拳向柔化方向发展了,其实这是继承你师公的教诲和传统的,你师公早就告诉过我:混元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那时年轻,体会不深,后来随着功夫的深入,越来越对混元的道理认识深刻了,练功就顺着这个方向下去了。不是故意向柔化方向发展,而是功夫到了一定程度不得不向这个方向发展。尤其是对“四两拨千斤”的理解,使得我对练功方法和理论发生了质的变化。什么叫“四两拨千斤”?就你们的理解,现在太极擂台上的推手、散打是“四两拨千斤”吗?这就使我不得不去研究你师公说的“混元”境界。只有朝这个方向探索是唯一的途径,别无它法。在通向“混元”的大道上,起步入手必须走“松柔圆活”的道路。不能松柔就发不出劲,松柔就是蓄,松柔的好就能蓄得好,蓄得好就发得好,这是个普遍道理。不“圆活”也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发劲非松柔圆活不能达到。至于是否和杨式吴式是一个路子,我相信你们根据自己的练习能够判断出来的。
再说第二点,各式太极拳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混元太极拳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松柔圆活”。这点在其它太极拳里不是很明确,所以很难松下去,也发不出去劲。只松不柔不是真松,只松柔不圆活也不是真松柔。陈式拳也没有特别强调松柔圆活,其式子低、跺脚,不易练出混元劲。前面说了,太极劲就是混元劲,其实混元劲只有在“松柔圆活”中才能夠求得。
问:在继入门 24 式、精炼 48 式之后,您又创编了 32 式、 38 式和 46 式炮捶。请问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学习上和练习上有先后之分吗?
答: 它们在拳理上是一致的。创编这些套路是为了便于练习,满足多层次的需求,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套路,方便练习和普及,在修炼大道上没有什么区别。但从难易程度上有一些区别。如果从太极拳的刚柔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 24 式与 46 式炮捶相比, 24 以柔为主、 46则刚柔相济; 24 易学一些、 46 难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