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内家拳?
答:杨澄甫先生等很多太极拳家都说太极拳是“武当内家拳”。而这“内家拳”对于现代武术界来说,有许多谜一样的疑团,首先的一个是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内家拳。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内家拳呢?
现存的自古以来的文献中,称谓拳术为“内家”的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等)的《王征南墓志铭》。黄宗羲是当时朝野闻名的精通宋、元、明史的大学者,《王征南墓志铭》被收载于黄宗羲的文集《南雷文定》卷八之中。这篇铭文开首就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百年之后。流传于陜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文中所说的“王征南”又叫“王来咸”,是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的拳术老师。这段记叙里的“温州”古代称为“瓯”,战国时属于越国,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瓯”这个地方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于当时被命名为“温州”并延用至今。显然,这段记叙明白反映所记载的明代嘉靖之前的“温州”应该就是唐代开始直至现在仍然被称谓的浙江的“温州”,不是河南“温县”的误称。这段叙述也明白反映了“内家拳”的称谓不是黄宗羲首先发明提出来的,“内家拳”称谓的实际使用早在《王征南墓志铭》成文前就已经开始了。近代与现代有的人将黄宗羲当成了是“内家拳”称谓的实际最早提出者,这无疑是错误的。
民国初期间,前清遗老赵尔巽在当时动荡的政府支持下所开始组织人员编撰的《清史稿》,其中“卷五百五·列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中也有此“内家”拳的记载,其中有的内容与《王征南墓志铭》中的内容相同,但有的内容不同。如“内家者,起于宋武当道士张三峰……其后流传于秦晋间,至明中叶,王宗岳为最著……嘉靖间,张松溪最著……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这段记叙里的“秦”为陜西、“晋”为山西。清雍正年间宁波县官曹秉仁編纂的《宁波府志》中也有“内家”拳的记载,内容显然许多是抄摘自本地历史名人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
《清史稿》编撰的依据是清朝皇宫里的文献,包括皇宫里所保存的明代留存的与清代历朝积累的没有公开的各地方的上报档案。《清史稿》与《南雷文定》相对照,明代中叶之前,《清史稿》所记载的内家拳是流传于陜西与山西,至明中叶,王宗岳为最著名。而《王征南墓志铭》所记载的内家拳仅仅是流传于陜西,王宗为最著名。显然,根据清廷宫内文档编撰的《清史稿》的记叙不大可能是抄摘自根据当地传闻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与《宁波府志》;因为《南雷文定》与《宁波府志》既不大可能成为清廷宫内保存的文档,也不大可能是《清史稿》编撰人员必定阅读过的。因此,实际的历史上“明中叶”时“内家拳”最著名的应该是“王宗岳”,《南雷文定》中的“王宗”应该是误称或者是简称。
《南雷文定》、《宁波府志》与《清史稿》都记载了有别于外家拳的“内家拳”,而《清史稿》记载了“内家拳”在流传于明中叶期间王宗岳最为著名,所谓“明中叶”,时间上有被认为是在明正统(1436年始)至嘉靖末年。其后,嘉靖年间,张松溪最著名。事实上,张松溪经过叶继美、单思南、王来咸,四传至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黄百家还留下了详细介绍“内家拳法”的遗著。而王来咸活动的年代显然是属于“明末叶”了。《南雷文定》、《宁波府志》与《清史稿》还反映了“内家拳”的传承有多个分支,陜西与山西就是不同的分支;明中叶期间的王宗岳与近明末叶的嘉靖年间的张松溪也是不同的分支;明中叶期间流传的“温州”与“明末叶”期间流传的“四明”也是不同的分支。
《清史稿》所记载的“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应该也是根据清廷宫内的文档,不是根据民间传闻。因为如果是根据民国时的民间传闻,必然会记叙为“至清末,杨露禅最著”了。文中所谓的“清中叶”一般是指1662年到1840年。这显然是符合太极拳流传历史事实的。因为杨露禅约1820年左右赴河南陈家沟跟陈长兴学拳时,河北已经流传太极拳了,不然,杨露禅怎么会径直奔向河南陈家沟呢?而1820年左右是属于“清中叶”的。《清史稿》的记载也反映了直到《清史稿》编撰时,河南温县陈家沟仍然属于不大为人所知的。当然,民国时期编撰的《清史稿》所记载的“太极拳”,“清中叶”时不一定就是已经称为“太极拳”了。
从以上关于“内家拳”的文献记述看,这种“内家拳”曾经在历史上的某些地方有一定的影响,以至于在清代甚至明代的中央政府的档案中也留下了踪迹。无可辩驳的事实是:明代嘉靖前陜西、山西、浙江温州与明代嘉靖后浙江宁波四明地方极少数人所传承的“内家拳”的大分支已经完全绝传了,到了民国时已经完全销声绝迹,如孙禄堂先生在《论拳术内外家之别》里所说的“浙之张松溪非武当之嫡传乎?至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以至于在民国政府大力提倡“国术”时,宁波四明的“内家拳”也是毫无声息的。《清史稿》虽然出于措词的谨慎严谨,没有说所记载的“太极拳”就是“内家拳”,但介绍了“太极拳”传习者称谓其拳法是源于明代中叶“内家拳”流传于“山西”的一大分支的最著名者“王宗岳”;还记载了“王宗岳”的拳法既与黄百家所介绍的“内家拳”有不同的,又有相同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被称为是“王宗岳”所留下来的被民国时“太极拳”传习者奉为经典的拳谱与黄百家所留下的拳谱确实是不尽相同的。而记叙中所说的“山西”又正是“内家拳”在明代中叶所主要流传的地方。因此,“清中叶”开始在河北已经流传的太极拳应该就是王宗岳一支的“内家拳”。当然,“内家拳”起源于武当道士张三峰之说至今尚没有可靠的证据予以确凿证明,然而也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将这种说法确凿地推翻。所以,“内家拳”源于张三峰是属于代代口述的历史传说,但可以完全确定的是这一传说在明末清初时就已经存在了,绝对不是清末时的杨家人与武禹襄所“伪托”编造出来的。而撇开诸多值得认真考证的问题,综上所述,可以完全确定的是:“内家拳”在中国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